笔趣阁

乡村文学>首楞严三昧经真实功德 > 第六十讲(第3页)

第六十讲(第3页)

“于时忽寤,遄知杵音。”等到他醒过来以后(遄,就是很快地),他就知道,哦,原来这是用木头去槌布、去舂米的声音。他醒来以后就告诉家人说,我刚刚在作梦的时候,“惑此舂音,将为鼓响”,以为这个舂米的声音是打鼓的声音,是撞钟的声音。

我们到这个地方先说明一下,这一段经文到底佛陀是在讲什么?这个人是在睡梦当中,他听到了外在的声音,产生错误的判断。一方面,这个睡梦的心是生灭的,这表示六根的作用在迷惑的时候;第二个,外在的声尘也是生灭的。但是他不管在睡梦当中或者觉醒的时候,他的闻性永远存在,现在我们要看它里面那个东西。你看他即便是在睡梦中、在颠倒中听到声音,但是那个闻性是永远存在,内在的闻性是不生不灭的。佛陀要讲这个意思,你看下面就知道。

“结申正义”。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佛陀把这个譬喻就合法了。说这个睡梦中的人在昏迷当中,身为一个睡梦当中的人,他能够忆念这个“静摇”(这个“摇”就是动),哦,这是有声音、这个是没有声音吗?或者他会注意他的耳根,他是聋子呢,还是不是聋子呢?他会这样注意吗?因为,一般在睡梦当中的人是根尘俱舍。你看一个耳朵聋的人,他睡觉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耳聋,他还是听到声音,因为睡觉的时候是根尘俱舍,他的浮尘根、他的外在的声音,都舍掉了。所以,这个睡梦当中的人,根本就没办法去判断耳根有没有坏掉、外面是不是有声音。

他的身形在睡梦当中,但是他耳根当中那个闻性,那个了了常知、绝对不昏昧的闻性是永远存在的。纵然我们的身体面临了死亡,形体消失了,命根也随光阴而迁变谢落了——比方说你现在是一个男众,你现在有你的感觉和想法,当你整个男众的身心世界全部消失掉了,但是在我们六根当中那个不生不灭的闻性,是绝对不会随我们的身形、随命根而消失掉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我们在六根的时候要注意,六根是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体。当六根跟外在的六尘接触的时候,它转成生灭,全部是生灭;当六根回光返照,不迷、不取、不动,正念真如的时候,它变成是真实的。六根就这么妙。

所以蕅益大师说,在这段经文,佛陀其实就在虚妄的根尘之中点出不生不灭的本性,以为修行的真因。你要会体会的话,其实到这个地方你就知道,六根什么情况是生灭,什么情况是不生灭,你应该可以知道的。

癸三、会通结示分二:子一、明迷故常即无常;子二、明悟故无常即常

我们看癸三的“会通结示”,把前面这个六根是生灭跟不生灭的道理、是常还是无常的道理作一个总结。当中有两个:第一个,明迷故常即无常;第二个,明悟故无常即常。所以你看六根,它又是常又是无常。那么这个常跟无常是怎么判断呢?

子一、明迷故常即无常

看第一段。假设你是迷真起妄、向外攀缘,它全体变成无常。看经文:

【图三】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这个地方讲到六根的生灭相。说我们一般的众生,从无始劫来,六根习惯“循诸色声”,去追求、去顺从外在的声音跟声尘,乃至于色声香味触法,说是念念地分别,心随境转,所以“逐念流转”,随顺我们这个攀缘的念头而被外物所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从来也没有真正地开悟,没有回光返照六根当中那个常住的本性。“不循所常,逐诸生灭。”因为我们不去随顺于回光返照六根当中常住的根性,而去追逐外在生灭的六尘,而造作了生死业力,由此而生生世世在六道的杂染法中流转不停。

所以六根,当它跟六尘在一起的时候,它全体变成生灭相。这是第一个,六根的第一个状态。

子二、明悟故无常即常

第二个,六根它本身又是一个不生灭,“明悟故无常即常”。当六根回光返照的时候,它就从生灭的法中而变成了不生灭。看经文:

【图四】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那么,假设我们修楞严王三昧的时候,就在六根门头当中,“若弃生灭,守于真常”。这个地方也是被蕅益大师点出修行的下手处,就是在六根当中舍弃外在生灭的六尘,不要去追求六尘。那么干什么呢?你去观照你六根当中那个真实的根性,那个不生不灭的根性,守住真实的根性:“若弃生灭,守于真常。”

那么久了以后,“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等到你观照久了以后,根性的功德慢慢显,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个时候会产生什么变化呢?生灭的六根、六尘、六识,这种生灭的作用慢慢地脱落。这个六根、六尘、六识本来就是一念迷情而有,本来没有实体,所以它就会消失掉。

那么六根、六尘、六识脱落以后,我们再往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

“想相为尘”,这第一个,“想”,是第六意识的想心所,就是我们的名言分别。第二个,“相”,是外在的六尘之相。当第六意识的想跟六尘的相结合一起以后,就产生很多我们心中的我相人相的分别出来。这个地方古德说是属于烦恼障所收摄的。我执引生的烦恼障,是比较粗显的。

“识情为垢”,这个地方指的是内心的一种法执的细垢,就是所知障。我们刚开始会执着有一个真实的心性可得,有一个真实的心性可以安住,当然这个是法执。但是慢慢地,这种有所得的法执也脱落了。

脱离了心中的对外境的想象,也脱离了对真实心性的执着,这两种都脱离了,这个时候“法眼”就现前。我们一般讲法眼是观俗谛,不过古德说这个法眼不是那个观俗谛的法眼,是观照真理的那个智慧。这个“法”是真理,就是观照真实心性的智慧现前,也就是说圆教初住“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的智慧现前。“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如此渐渐地修学,是决定可以成就无上知觉。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把六根的生灭相跟不生灭相,作出一个判定的标准:向外攀缘,六根全体变成生灭;如果你弃生灭,守真常,全体变成不生灭。这个地方,到底它是生灭还是不生灭,就从这地方判断。

我们这样讲,我们一般的凡夫跟圣人的判断,其实就从六根的生灭跟不生灭判断。我们之前讲一个公案,以孔夫子来说,你看世间的圣贤之道。孔夫子有一次带着弟子到匡地去游学,结果被宋人的军队围起来,这个时候非常危险。子路很紧张,拿着刀子在那个地方到处巡逻,但是他看到孔夫子坐在地上弦歌不断,在那个地方弹琴唱歌,好像没事情生一样。子路就说,老师啊,现在是什么时候,您老人家还在唱歌啊!孔夫子说,来来来,汝来,我与汝道。我跟你讲个道理,你先坐下来。孔夫子跟子路说,我这一生,避穷久矣!说我一生一再躲避这个灾难,最后还是没有躲掉,避穷久矣。我一生,求通也久矣。我追求官位,求个能够为人民做事,结果还是没有做官。为什么呢?因为天命如此。他说,我现在再也不向外攀缘,我守住我的天命。他说,我的天命,会有什么样的死亡,什么时候活着,我自然会知道。我自知我的天命是如何,外境是干扰不了我的天命,所以我不用害怕。子路听了以后,本来还半信半疑,果然没多久宋人的军队就跟孔子道歉说,对不起!我们找的是一个叫阳货的人,跟孔夫子长得很像,我们认错人了。道歉以后就离开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其实所有的圣贤,他心中都要有一个道来安住他的心。当然,孔夫子的道是天命,那个不是很高,但是基本上还是有一个道来安住他的六根。我们的道是什么?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相妄性真。外相是生灭的,但是真如本性是真实的。我们这个道比孔夫子的天命之道就更高了。

弃生灭,守真常,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六根好像没有主人一样,没人管一样。有人刺激你,你就跟他走;有人赞叹你,你又跟他走。我们这个六根是没有人管的小孩子!怎么办呢?你六根当中先要有一个道,在那个地方站住,然后你就想办法往那个道走,不要向外。慢慢地,就是我们讲的,“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你就是先把六根里面那个道建立起来,建立你一个生命的人生观。

总而言之,观相元妄,观性元真。外在的相状都是一时的,不要太认真。你追求的是一种永恒的功德,是你内在的心性。所以一个修行人,你一定要怎么样?要争千秋,不要争一时。一个喜欢争一时的人,没办法修《楞严经》。守住真实的、恒久的东西,放弃一时的因缘。什么叫作恒久的?就是你心中的道是永久的,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是暂时的。你要先建立这样的观念,然后把那个道慢慢地增长,慢慢地增长,这个时候六根就往内收,这个时候能够慢慢走进六根的家中。这个就是所谓的“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是这个意思。

这一段经文是回答阿难尊者,说六根到底是生灭的还是不生灭的,就在一念之间而已。

喜欢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请大家收藏:dududu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