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乡村文学>净界法师楞严经31 > 第四十三讲(第2页)

第四十三讲(第2页)

那么,这个地方是表示什么呢?表示其实我们生命的行为是由我们的思想来主导。我们讲心境决定你的处境。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啊,这个修行,技巧很重要。其实不是,心态很重要。你看走路,谁不会走路?身为一个技巧,你刚刚就走过来,为什么现在走不回去呢?心态不同了嘛。第一批能够走过去的人,是开创型的。他看到鳄鱼,他无所畏惧,他对自己有信心。他认为:我心中没有恐惧,就没有危险。心能转境。这种人往往都在事业上是开创型的,打天下的。第二种人他看到了保护网,他也看到鳄鱼。他选择相信保护网,他是乐观派的,乐观型。人生有顺境有逆境,他往往往光明面去想,这种人成功机率很高。第三种人往往看到悲观的一面,他不相信乐观的一面。他看到了保护网,他也看到鳄鱼,他宁可相信鳄鱼这一部分,他不敢走,注定是要失败的。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心态永远决定他的状态。你说这个技巧重要吗?走路的技巧重要吗?身为一个技巧,你看谁都会走路,但是心态不同,影响了你的行为。我们看国际的比赛,网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真正高手相对峙的时候,技巧一定是其次,你的心理的素质、心态决定你的状态,所以跟本经是一样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有什么样的思想,你就会造什么样的业力,就会变现什么果报。你的生命完全是从你的现前一念心性的活动显现出来。所以这个地方讲循业现。

我们告诉大家一个修行的观念:你觉得看谁都不顺眼的时候,其实你要赶快去忏悔,不是改变别人。因为你自己的心态决定你的状态。《楞严经》的意思就是说,你要知道生命从什么地方来!所有的东西都从你的内心表现出来。

丁四、大众圆悟分二:戊一、经家叙益;戊二、当机偈赞

我们看第四段,大众圆悟。

通过前面佛陀三卷的开示,整个楞严法会的大众就彻底地觉悟了,觉悟到生命的本质有真实的、有虚妄的。真实的部分就是现前一念心性。虚妄的是什么呢?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我们讲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对这个道理完全地了解了。我们讲“无不从此法界流”,我们一念心性一动的时候,变现了十法界的五阴身心,最后“无不还归此法界”,又回归到一念心性。那么大家对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是完全彻底了解。

这里面的科分两段:第一段是经家叙益,第二个是当机偈赞。

戊一、经家叙益分二:己一、叙益;己二、叙仪

这个戊一的“经家”就是结集经典的人,他来叙述法会大众所得到的利益,这个结集经典的人来叙述的。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叙益;第二个,叙仪。

己一、叙益分二:庚一、略叙;庚二、广叙

叙益当中分两段:第一个,略叙;第二个,广叙。我们先作一个简略的叙述。

庚一、略叙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罣碍。

正当佛陀讲完四科七大这三卷的经文以后,法会大众承蒙佛陀一而再、再而三详细地说明“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这个微妙的开示,我们前面说过了,有两部分:第一个,相妄性真;第二个,是真妄不二。原来在生灭的身心当中,我们当下就具足不生灭的本性,我们就可以从生灭当中来就路还家。关键的是,你是不是能够善用其心。

从这样的微妙开示,我们得到了两种利益:第一个是色身的荡然而无有罣碍(这个荡然就是豁然开朗、了了分明),对色身的开悟;第二个,对内心的开悟。

蕅益大师说,我们过去是执着四大来当作自身相,我们把外在的地水火风的四大当作自己色身的相状。这个时候我们知道,这个四大的身相是虚妄的,所以放弃了四大的自身相而顿悟了清净法身,所以感到色身的荡然。这是第一个利益。

第二个,我们过去妄认六尘的缘影为自心相,我们第六意识累积很多的想法,很多的思考模式,我们以这个当作自我,把这个生命的思想当作自我。这个时候,我们能够放掉这个生命的第六意识的意识形态,顿悟常住真心,所以内心感到荡然而没有罣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在法会当中,他看到了当下的身心世界是刹那刹那生灭,就像大海飘出一个水泡,它只是一个生灭相。从生灭当中,我们找到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实的家。所以这个时候身心感到非常的开阔,感到没有罣碍,内心当中找到一个生命的依止处。这种利益是一个简单的说明。

我们看第二段,广泛的叙述。

庚二、广叙分二:辛一、圆悟三大;辛二、结属真因

广叙当中分成两段:第一段是圆悟三大,第二个结属真因。

辛一、圆悟三大分三:壬一、悟性量即是相大;壬二、悟性体即是体大;壬三、悟性具即是用大

圆悟,就是圆满地悟到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当下具足体、相、用三大。这当中有三段:一,悟性量即是相大;二,悟性体即是体大;三,悟性具即是用大。

壬一、悟性量即是相大

我们看壬一的性量,就是心性的量,它本身是相大。也就是说,我们过去总是认为我内心世界是狭隘的,我们在布施的时候很难平等广大,但事实上这是我们自己障碍了自己。我们内心的量它本来是周遍法界的。我们看经文。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那么,大家听到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以后,认识到我们过去都是向外攀缘,执着身心世界为自我;这个时候开始回光返照,结果觉我们这一念心其实是周遍十方法界。那么再回过来看这个十方的虚空,乃至于虚空所有的山河大地,就好像观察手中的一个小小的树叶而已。我们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我们的内心有两种相貌:第一个,是你本来的相貌,本来的;第二个是你现在的相貌。我这个人的心量就能够容纳这么多——这个是可以理解,因为我们无始劫来产生很多的习气。但是你要了解一个观念:我们的胸量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我们有无量的进步空间。因为我们这一念心原来的设计是周遍法界的,是我们自己把它弄得这么小,“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心自小。”你说,欸,我们的本来面目就这么大。那你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因为你的本来面目就这么大。这个房子设计是一千坪,结果我们只用了十坪,我们自己糟蹋了自己的房子。就是说,我们的胸量本来是周遍法界的,后来被我们七弄八弄变成这样的一个胸量。

所以,你现在观察生命,要观察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然后你现在的面目是什么,哪些还有进步的空间,你就知道要从哪里下手。是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开始回光返照,原来我们的心这么广大,你看这个虚空乃至于虚空的东西,就像树叶一样。是这个意思。

壬二、悟性体即是体大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这个时候他悟到这一念心性之体当下是清净本然的。这个体大指的是离相清净的,它是没有相的。说是我们看到前面的经文以后再回光返照,世间上诸所有物,包括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总而言之就是身心世界),这些生灭的因缘,其实当下就是我们无上菩提所相应的微妙光明的这一念心性。而这一念心性是特别的精纯不夹杂,而且周遍圆融、无所欠缺的,能够含容、包裹十方的世界。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是无相的。本来是无相,就表示你可以改变它。如果我的心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相状,那你就完了。你说我的心本来就是一个人的相状,我的心就是一个人的心,那你怎么能够成佛呢?因为它无相,我们才可以加以改变。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一念心性它本来就是离一切相的。这是讲体大。

壬三、悟性具即是用大

这一段讲到循业现。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当我们明心见性,找到了现前一念心性以后,我们回过来观察父母所生的这个肉团身,好像在十方虚空当中吹起一个微尘,这个微尘在虚空当中飘来飘去,上下飘荡。这个虚空指的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微尘指的是我们当下这个色身。你从这个譬喻就知道,这个色身是变化的,虚空是不动摇的。这是第一个譬喻。

第二个譬喻,就好像一个湛然澄清的大海,被业力的风一吹,吹起一个小水泡。这个水泡是起灭无从,“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个水泡指的是我们的身心世界,这个大海就比喻现前一念心性。

所以你看,这个经文当中就是不断地告诉我们:“观相元妄,观性元真。”相状的东西是变化的,是暂时的;心性是永恒的,是我们生命的依止处。

辛二、结属真因

我们把前面的体、相、用三大作一个总结,结属真因。这是修学无上菩提的真实的因地。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到这个时候,法会大众彻底地了知,也就不再疑惑,原来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是常住不消失的。我们的色身会死亡,但是我们的心性从来就没有生,也就没有死亡。我们对死亡感到恐惧,那是因为我们对色身产生执着。

夏莲居老居士常讲一句话:“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你看为什么有些人他临命终的时候,他对死亡不害怕,你对死亡害怕?表示你的心是住在你的身心世界,你就执着这个身心世界。你执着水泡的时候,那你就完了。水泡是变化的,你的心就跟着它变化。你的心住在什么地方,非常重要。云何应住?你看,欸,他为什么死亡到来的时候不害怕?因为他没有把心住在身心世界,他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

这个地方,为什么蕅益大师讲“真因”?你修行,内心的依止处就是真实的因,诸佛成就无上菩提的真因。你的布施用什么心态来布施,你用什么心态来持戒,用什么心态来拜佛,用什么心态来念佛,都是依止常住真心来修行,你才能够成就不生灭果。

喜欢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请大家收藏:dududu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