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个常用词汇“koko到身上”,表示打人的意思,过去一直以为是“搁”字。
因为“搁”(普通话音gē)在四川方言音恰好也是“koko”,有个流传较广的词汇就叫“搁得平”(词义:搞得定;摆得平)。
搁字的本义:指放,放置。过去以为是把“拳头、巴掌或打人之物放到身上”引申为打人,最近查询原来另有其字,这个字应该是“敤”字。
敤,普通话音kě。
四川话没有单韵母e,普通话单韵母e正常情况在四川话音:与gkh相拼变音为o,与gkh之外的声母相拼变音为ê。前述“搁”字四川话音“koko”也是这个规则,另外“搁”字声母同时语流音变从不送气音g变为k了。
自然地,敤“kě”在四川话音“koko”是正常语流音变。
敤的字义:形声。字从果从攴,果亦声。“果”指瓜果、果实。“攴”指“敲击”、“击打”。“果”与“攴”联合起来表示“敲击树枝以使果实落地”。本义:敲击树木以收获果实。引申义:击打。
古文献中,“敤”字平声、去声都有记载。
《康熙字典》:
敤:《广韵》《集韵》苦果切,音颗。《说文》硏治也。《博雅》击也。
又《广韵》《集韵》苦卧切,音课。义同。
从字形来分析,“敤”的形旁是“攴”,此字音“扑”,下半是手,上半表示打击时所需要执持的工具,所以,带“攴”的字都与打击或动手有关系。
如今,北方很多地区同样还在用这个字,但用法与四川话有所不同。如“用棍子敤你几下”(中原官话);“鞋上有泥,敤打敤打几下吧”(冀鲁官话)等。
四川方言中,有印象的常见用法,就只有“给某人敤到身上”这一个用法,但这个用法使用频率却又非常高,而且可以针对任何人称,例如:
、未必然你敢给我敤到身上?
、死娃娃不听话,看我给你敤到身上。
、他不听话就给他敤到身上!
有方言爱好者认为(以下引用部分内容):【其实它就是“敲”字,在方言中还在读k声母,这是保留了古音。韵母iao变o,这是因为介音i丢失后,剩下韵母ao,然后元音生高化,a韵丢了,剩下o韵,即iao→ao→o。这是一条语音展规律,很多汉字经历过这样的演变,比如“高”,在很多方言里就读go,高敲,本是同音字。所以,不要找一些生僻字来写方言,方言里大部分字都是古汉语里的通用字、常用字,只不过它们顽固地保留了古音,或者语音生了有规律的演变,现代人无法识别它们而已。明白了语音的演变规律,才能正确找到本字。】
个人认为他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只能解释阴平调的ko,而去声的ko,用“敲”字无法解释。
【敲】字古音:
《广韵》口交切。《集韵》《韵会》《正韵》丘交切。都是阴平调,没有去声调。
所以,笔者还是认为“敤”字才是四川方言对应的本字。
喜欢那些即将消失的四川方言词汇请大家收藏:dududu那些即将消失的四川方言词汇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