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乡村文学>如何为汉武帝强国富民txt > 第23节(第2页)

第23节(第2页)

“想要真正做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朕要用儒家之人,要求世人皆读儒家之书,那些书,哪些该留,哪些该弃,董先生可有方向?”刘彻听着董仲舒的夸赞,高兴是高兴,另一个问题他也指出来。

刘挽惊叹无比的转头望向刘彻,啊啊啊,谁说古人傻来着,你们才傻呢!听刘彻话里的意思,懂他要干嘛不?罢黜百家绝不是嘴上说说而已,刘彻明摆着要用儒家之人,却不代表世人都会学儒家,想要做成独尊儒术,必须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是的,教材!

现代的人不会有人觉得教材不重要吧!

两千年前,刘彻就已经懂得要改变从根源捉起,让人读的什么书,书中什么内容该留,什么内容该弃,就是刘彻眼下最想干的事!

所以,他们两千年后读的所谓百家之名著,都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取舍和阉割。

刘挽惊叹不矣,董仲舒却像是早有准备的道:“某已经为陛下准备。”

好嘛,聪明人不要太多,何止是刘彻,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明白要做到这一点须得准备些什么,因此,他再来见刘彻就是把自己的准备奉上。

“书,某已然备好,陛下可以让人随在下回去取。”董仲舒已经在第一时间告诉刘彻答案在哪里。

刘彻笑笑问:“是哪些书?”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董仲舒没有任何犹豫的给出答案,刘彻眼中闪过一道精光。他也是饱读诗书的人,自知这五部经书的内容。董仲舒选择这五部经书,理由呢?

“《诗三百》以陶冶,《尚书》《春秋》为史,读之知兴亡之道,治国安民。《礼》学的是礼仪,不可或缺。人若不知礼,与禽兽何异?《易经》此书,诸经之首,三玄之一,习之可知天下事。”董仲舒像是知道刘彻心中疑惑,无须刘彻出言相询,他答来。

刘挽默默低下头,五经啊,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就是董仲舒提出来的,她想的是,她是不是应该庆幸一番自己投生了汉武帝时期,可以有幸不用看阉割版的百家经典。

额,应该,可能,就算要全天下的人都看改动后的书籍,刘彻也不会不留些完整版的让人瞧瞧吧?

刘挽再一次深恨自己太小,小得哪怕想看书都不成。

难道不是因为她不太识得如今的字?

简体字和小篆是相当有差距的!

想想读了十几年的书,突然一把回到解放前,她成了文盲,照样得从头学起,刘挽觉得人生无望了!

“董先生既然已经做好准备,不如进宫给朕讲讲。”刘彻并不是一个轻易做下决定的人,好与不好,他都要验证一番。既知书的重要性,刘彻自然是要有把握才会决定放手。

“在下之幸也。”董仲舒求之不得,刘彻愿意听他讲课证明在刘彻那儿他有机会,这些书改了什么,用了什么,董仲舒也需要向刘彻解释一番。

“父皇,我也要听。”叹息无用,除了继续学,好在这个世道立足,刘挽再无他法,那就学,捉住机会的学。怎么说这辈子的起点也比上辈子要好,大汉最顶尖的学者当她的老师,她能学到很多以前学不到的东西。

刘彻低头看了刘挽一眼,刘挽郑重的道:“父皇说好的东西,我要学。”

啊!竟然是因为他说好就要学吗?刘彻露出了一抹笑容,捏了刘挽的小鼻子问:“你听得懂?”

“听不懂才要学。”刘挽答得理直气壮。开玩笑,要是她什么都会了,她还用学吗?

就是因为不懂,更应该有一份好学上进的心!

“行,那就一道听。”刘彻摸摸刘挽的头,父女二人一道听课什么的,有什么压力吗?

刘挽得偿所愿,自是喜上眉梢,朝一旁的董仲舒甜甜一笑。董仲舒觉得,或许在他眼前这位看似小,啥也不太懂的小公主,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

董仲舒是一个有才之人,他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也正是因为他,大汉得了一大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王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吏。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就当博士,掌管经学讲授。

因此,在刘挽看来,听董仲舒讲课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

别说刘挽听得津津有味,刘彻何尝不是如此。不过,相比于刘挽一味的听,压根不敢提问,刘彻是个有惑必问的主儿。

董仲舒在讲《春秋公羊》时,刘彻问起董仲舒为何偏爱于《公羊春秋》。《春秋》是为鲁氏《春秋》,孔子所著。都说微言大义,因此《春秋》所载十分简洁。以至于生出了注释的版本,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董仲舒独爱于《春秋公羊传》的原因,刘彻很是好奇。

“左氏褒贬或有不确之处,但所述事实,都是根据古代正史,如果不明事迹的始末,何能臆断是非。然《左传》多载神鬼之事,多有失真。谷梁子与公羊同师,文比公羊更少,但有些精义,或为公羊所不及。《公羊传》自子夏到公羊寿,经过六传,皆是口耳授受,又加经师附益,难免不失圣人之意,然而大义相传,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某甚以喜之。”董仲舒明白刘彻是在试探,亦无妨,他偏爱于《春秋公羊传》并无不能告人之理由。

刘彻点了点头,算是接受了董仲舒的答案。

可是刘挽也注意到了,董仲舒是指责《左传》多记鬼神之事,多有失真不假,却也一再强调所谓的天人感应。什么是天人感应?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