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乡村文学>欧阳修解读 > 第二节 新五代史的编纂(第1页)

第二节 新五代史的编纂(第1页)

第二节《新五代史》的编纂

一、《新五代史》编纂的背景

赵宋完成国家大部分地区的统一后,实力大大增强,对国家制度的建设随之也空前重视,对官僚、士大夫的操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对唐朝亡国的教训及五代乱世的教训,也更加重视。

在上述背景下,上自皇帝下至臣僚对薛居正主持编纂的《旧五代史》和后晋刘昫主持编纂的《旧唐书》日益不满,要求重修的呼声日益高涨。仁宗天圣五年(1027)二月,知宁州杨及献上他编纂的《五代史》(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天圣五年二月丙申。,但此书没有传下来,具体情况也不得而知。从《续资治通鉴长编》该条文的记载看来,仁宗大致看了一下该书,说道:“五代乱世,没有可以借鉴的东西。”在场的宰相王曾赶忙补充说道:“虽然如此,但是乱世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天圣五年二月丙申。庆历初期(约1041—1043),翰林学士盛度建议重修《唐书》后,参知政事宋庠建议同时重修《五代史》,他评价《旧五代史》说道:“虽粗成卷帙,但漏略的重要内容不少,义例无次,前后矛盾之处不少。本纪部分的内容几乎都是照抄实录,传记几乎都是照抄墓志铭,几乎不见史官的观点,和《唐书》比较起来,问题更大。”(宋)欧阳修著,徐无党注:《新五代史》新点校本,点校本《新五代史》修订前言第3页,中华书局2015年版。而当时秘阁收藏的五代的实录和十国的史料都较完备,编修一部新的《五代史》的客观条件基本具备,翰林学士盛度推荐担任刑部员外郎的弟弟宋祁和翰林学士李淑承担编纂任务。

现存欧阳修文集中,对《旧五代史》的批评少有具体之处,只是认为该书丧失了史书“惩恶扬善”的基本功能。

这个问题必须放到北宋立国后重塑意识形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东汉末期开始,儒家所极力倡导的“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规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儒学衰微。唐代由于李姓是国姓,为了巩固以皇帝为代表的专制统治,又人为地大力抬高道教的地位。唐代中期,由韩愈、柳宗元发端,儒学复兴运动开始兴起。但是,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到五代时期,由于战乱的影响,上层建筑长时期处于崩溃的状态,“君为臣纲”的弱化最为严重,导致大量官僚士大夫的行为严重功利化,少有操守或操守全无,而其中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官僚、士人,他们的心态和选择,常常对社会有巨大的引领作用。

且以冯道为例进行分析。冯道,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省沧州市西北)人,五代时期著名宰相,历经五代时期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后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后晋高祖、出帝,后汉高祖、隐帝,后周太祖、世宗十位皇帝,其间还向辽太宗称臣。

当然,冯道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等方面,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他的这种忠节观,是当时流行的政治观念。所以,冯道在当时社会上层人的心目中,不仅不是反面人物,反而是很正面的形象。《旧五代史》对冯道做出了如下评价:“(冯)道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平生甚廉俭”“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礼。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一二六。

赵宋王朝建立后,如果继续听任这种观念流行,赵宋可能成为第六个短命的王朝,这样不仅不利于赵宋家天下的长久,放到中国历史的长河来看,朝代的频繁更迭,也不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

有鉴于此,北宋建立后,统治阶级特别重视在意识形态领域重新树立忠君爱国思想的重要地位,采用多种方式对臣民进行此方面的教育,爱国主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并一直渗透到社会的底层。

对于冯道的评价,欧阳修等史学家站在新的忠君观念的角度,对冯道做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前的评价。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写道:“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宋)欧阳修著,徐无党注:《新五代史》新点校本,卷五十四《杂传第四十二》。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

因此,编纂一部蕴含新的指导思想的《新五代史》,成为呼之欲出的事情。欧阳修则以天下为己任,主动承担起了编纂《新五代史》的重任。二、《新五代史》的编纂过程(一)欧阳修史学修养的养成

从欧阳修在随州参加科举考试时,在考卷上《左氏失之诬论》一文中写的警句可以看出,他对孔子编订的《春秋》和左丘明的《左传》都较为熟悉,有着较好的文献学的功底,并对孔夫子的“春秋笔法”也比较欣赏。

但是,欧阳修开始由喜欢文学创作到留心史学著作的编纂,应该始于洛阳生活的时期。钱惟演曾经对谢绛说道:“以我的观察,你们几个前程远大,将来都是台阁的人选,是栋梁之材,不能仅仅迷恋于诗文之中,必须多看史书,那里面包含着无穷的治国理民的智慧,而且现在就要动手,把所见所闻写下来,也练一下文笔。”欧阳修和尹洙二人后来对史书编纂产生浓厚的兴趣,应该和钱惟演的引导分不开。

从此之后,欧阳修投入了更多精力于史书的阅读。对欧阳修修史影响最大的史书是《春秋》和《史记》二书。“春秋笔法”和司马迁优美的文笔对欧阳修影响很大。他对司马迁评价非常高,尤其喜欢《史记》的“列传”部分。欧阳修在写于皇祐二年(1050)的《桑怿传》中写道:“我非常喜欢为人作传,尤其喜欢读司马迁写的列传,他所写的都是慷慨悲歌之士,士大夫都喜欢读,想学他的笔法。奇怪今日像司马迁这样好笔法的史家为何这么少?我甚至怀疑古代未必有司马迁笔下那么让人惊心动魄的人物,等到我了解了桑怿的英勇事迹后,才知道司马迁笔下的壮士,委实存在。不知道我所写的《桑怿传》,能否也让人读后感叹不已,爱不释手?”(宋)欧阳修著,洪本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下),《外集卷》十五,第1748页。

立功、立德、立言,是为三不朽,也是欧阳修所生活的时代,有抱负、有理想的士大夫的追求。然而,对一般的士大夫来说,立德或立功的机会委实太少。所以,只能朝着立言的目标努力,凭着一己之力或多人的合力,留下一部或几部流传青史的书籍,也可以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子孙孙了。(二)欧阳修和尹洙合作编修《新五代史》的失败

景祐元年(1034),欧阳修和尹洙这对好友同时担任馆阁校勘,三馆秘阁有非常多的藏书,二人都参与了《崇文总目》《崇文总目》类似清朝乾隆年间所修的《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类,从太祖到南宋宁宗,在前代的基础上不断续修。一书的编修,由于欧阳修在此过程中做出的贡献较大,而尹洙的贡献较小,所以元人所修《宋史·艺文志》记载王尧臣、欧阳修合编《崇文总目》六十六卷(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四。。

欧阳修和尹洙于景祐二年(1035)开始分工编写《十国志》,因为该书编好后要上交朝廷,所以本着宁繁勿简的原则,尽量编的卷数多一些,也显示二人尽心费力。

《十国志》编成之后,二人感觉到薛居正主编的《旧五代史》缺陷较多,所以准备合编正史《新五代史》,正史的要求自然要高得多,二人随后也陆续写成了一部分。随后因为范仲淹“结党”一事,二人都被贬官,但是,到贬官之地后,围绕该书的编写,二人依然不断写信联系。欧阳修在景祐四年(1037)正月给尹洙的信中写道:“尽宜删削,存其大要,至如细小之事,虽有可纪,非干大体,自可存之小说,不足以累正史。”(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下),外集卷十七。此处小说二字,非指今人所写的小说,而是宋代文人喜欢写的笔记小说。

信中欧阳修又和尹洙再次商议《新五代史》的体例问题,“不分五史,而通为纪传”(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下),外集卷十七。,也即五个朝代的历史,统一以本纪和列传的体例书写。

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权知真定府(治今河北省正定市),尹洙知潞州(治今山西省长治市),两地相距不太远,欧阳修由于好久没有收到过尹洙的来信,也无法继续商议《新五代史》的撰写问题。

但是,后来尹洙单独写了一本《五代春秋》(宋)王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卷六·文儒》,中华书局,1981年版。,只有四千多字,也即梁、唐、晋、汉、周各个皇帝的本纪,笔法非常简练。(宋)尹洙著,时国强校注:《尹洙集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19年版。而尹洙写了四千多字后,因为公使钱一事,再次被贬官,心情一直很压抑,庆历七年(1047)去世,年仅四十七岁。二人的合作终止。(三)欧阳修单独编纂《新五代史》

1。编纂过程。宝元元年(1038),欧阳修为乾德县县令时,翰林学士李淑向他索看《新五代史》的草稿,欧阳修以“编写刚刚开始,首尾颠倒,目录都还没有编排”(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下),外集卷十八。等理由谢绝。当时《新五代史》的写作也确实处于这个阶段,李淑也不是他信得过的朋友。尤其自己尚处于贬官时期,更要小心从事。书中还有不少借古讽今的议论,传出去后,更容易给政敌留下靶子。更何况仁宗刚刚让他任乾德县县令,明显发出了他还有东山再起机会的信息。

欧阳修在编纂《新五代史》的过程中,还是不断与梅尧臣、刘敞等朋友及徐无党、王回等弟子就一些问题交换意见,听取众人的建议。

书稿初稿写好后,欧阳修认为肯定还需要认真地、反复地修改,因此只将书稿寄给蔡襄和梅尧臣二位好友看,希望他们看后能够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欧阳修编纂《新五代史》,主要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贬谪夷陵、滁州及母亲郑氏去世后守丧期间,五年多一点的时间。皇祐五年(1053)冬天,《新五代史》初稿七十四卷结稿,十八年的心血,初步结成正果。

直到欧阳修去世前,《新五代史》并没有彻底定稿。欧阳修去世半个月后,朝廷中的有识之士害怕书稿出现无法预计的差错,于是朝廷下诏让其家属将书稿上交朝廷,熙宁十年(1077)五月,刻板付梓,后藏于秘阁。

2。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传世本《新五代史》,除了正文以外,还有不少注解。这些注解,本质上也是《新五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解的作者是谁,从南宋至今即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欧阳修在编写《新五代史》的过程中,生怕旁人不理解其书中的微言大义,亲自为之作注,阐发义例,托名弟子徐无党行于世。这种观点以清朝中期著名学者俞正燮为代表。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欧阳修和徐无党共同商议后所定,由徐无党执笔并署名,这种观点也为今日大多学者所接受。笔者通过对《新五代史》的多次仔细阅读和对相关史料的研究,也同意此种观点。

徐无党,宋婺州永康(今属浙江省永康市)人,仁宗皇祐年间进士及第,早年即跟随欧阳修学习写古文和诗词,欧阳修称赞他才华如水涌出山。

由于《新五代史》中经常使用“春秋笔法”,所以有些地方需要对此做出注解。否则对五代历史和“春秋笔法”不太熟悉的读者,很容易遇到阅读障碍。

为了让不熟悉《新五代史》的读者了解一下“春秋笔法”的含义与特点,特举例说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