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乡村文学>朕真的不务正业书评 > 第六百零一章 赏厚而信罚严而必(第1页)

第六百零一章 赏厚而信罚严而必(第1页)

万士和对帝党的定位几近于儿戏,他的定位是拥戴陛下一切决策,这也是这些年,没人从他这里加入帝党的缘故,因为海瑞这个道德君子还活跃在朝堂上,就显得没有多少骨鲠正气的万士和,更加鲜廉寡耻了起来。

所以能做事的地方大员,都是直接拜皇帝山头。

殷正茂、凌云翼、潘季驯等等,都是不折不扣的帝党,他们只能依赖于皇帝而存在。

周良寅还没没进门就学会了拍皇帝的马屁,他本身就是贱儒出身,根本没有任何道德压力,在他看来,忠君体国侯于赵就是个风向标,侯于赵很能干,整个大宁卫、辽东的垦荒,全都是照着侯于赵当初垦田画策在推行。

现在的侯于赵更了不得,他提出了一个大明,皆为王民的主张,就是当下的绥远、辽东、北平行都司王化的总纲常。

侯于赵这类不擅长交通大臣、不擅长人情往来,有赤子之心,还有巧思的臣工也倒了霉,那周良寅只会脱下伪装,再次变成一個贱儒。

侯于赵这样纯粹的臣子都没有了生存空间,大明朝堂得烂到什么地步,到了那时候,也只有成为贱儒才能继续活下去了。

周良寅在万士和府上坐了很久,主要是就面圣的诸多细节进行了沟通,这是十一年以来,周良寅第一次面圣,当年的事情发生了这么久,周良寅依旧十分紧张。

而皇帝选择接见周良寅的地方,也很有趣,在北大营的武英楼内,在操阅军马之后,皇帝宣见了他。

“臣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周良寅五拜三叩首行了大礼。

“免礼。”

周良寅刚站起来,心就如同小鹿乱撞一样,立刻提到了嗓子眼上,当然不是看到了美人,而是看到了戚帅在打量他。

周良寅怕,怕见到戚继光。

而另外还有两个千户,这两个千户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和李如桢。

“戚帅,这就是北平行都司佥都御史周良寅,在辽东垦荒了数年。”朱翊钧给武将们介绍着面前的文官。

李如松的两个弟弟,朱翊钧亲自考察过了,远不如李如松,天壤之别。

比如这个李如柏,嗜酒如命,在辽东就因为饮酒误事,被革罢过世袭千户,后来李成梁实在没办法,把李如柏送到了京堂入了讲武学堂。

这李如柏仗着自己是宁远侯的儿子,自己亲哥领着京营骑营,在讲武学堂拉帮结派,欺压穷苦出身的庶弁将,闹得鸡犬不宁,在万历八年被朱翊钧训斥,扔到了南大营做勋军去了。

大明有两个京营,一个是万历元年之前的京营,一群弱弱病残,烂泥扶不上墙的烂货,里面充斥着各种历代因为皇帝恩封混吃等死的武勋,这个老京营在大兴县,就是只领俸禄不视事。

朱翊钧一次都没去过南大营,过年都不去慰问探看。

而新京营就是万历元年以后组建的京营,武勋若是有壮志,需要通过锐卒的考核,而后通过讲武学堂的遴选,才能进入京营任事。

觉得自己祖宗把几辈子的仗都打完了,不想建功立业,只想提笼遛鸟,可以在南营吃俸禄吃到死。

李成梁在前年入京述职的时候,专门跑到了大兴县南大营,把李如柏倒吊起来,狠狠的打了一顿,差点没给李成梁气出病来。

而李如桢则是胆小怯懦,更加明确的说就是畏战,和大哥李如松完全相反。

作为一个武将,畏战,就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李如桢在李如柏闯祸后,也被一起送到了勋营吃白饭,连点卯都不必去的那种,每年到兵部领点俸禄就是。

李如桢没有被李成梁吊起来打,因为李如桢长大那会儿,李成梁正在辽东跟鞑子、建奴拼命,李如桢这个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朝不保夕的生活环境导致的。

李成梁的几个儿子里,只有李如松很厉害,其他的都是普通人的范畴,甚至可以用草包去形容,没有什么军事天赋,更懒得读书,不过军事天赋这种东西,李成梁能捞到一个已经是极大的幸运了。

李如柏和李如桢今天突然被叫到武英楼,自然是来看周良寅的。

李如柏很狂,他连亲爹都不怕,被吊到树上打的时候,李如柏还叫嚣着有本事打死我!

但是李如柏在戚继光跟前,乖的跟个鹌鹑一样,连说话都温和了几分。

李成梁就是再生气,也不会打死儿子,虎毒不食子;但戚继光治军极严,就李如柏那个做派,真的在戚继光手下,早被军法处置几百遍了。

“陛下,臣在万历二年见过一次周御史,那时候他到大宁卫,臣在大宁卫挖桃吐山的白土,那时候周御史还有点富态,也略显一些轻浮,不像现在,如此的干练。”戚继光的回话,说起了他和周良寅之间的恩怨情仇。

戚继光若是心里真的有怨气,那他就不会在皇帝面前,主动提及过往,这看似是叙旧,但其实是放过。

现在作为奉国公的他,皇帝就是不考虑武学教导的师生情谊这些私情,也要给这位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南平倭寇,北灭胡虏的奉国公一个面子,只要戚继光不提,皇帝就得当着戚继光的面儿,严惩周良寅。

朱翊钧之所以要把宣见的地方定在武英楼、把李成梁的儿子们、戚继光都叫到身边,就是了结当初的公案。

周良寅没有诬告,戚继光攻伐大宁卫的时候,的确是想要贪功冒进,进攻全宁卫获得战场的主动权,因为那时候戚继光不确定,那是不是自己最后一次出塞,那时候朝堂的局面并不明朗,确定路线,还是当初的主要矛盾。

而李成梁当初的确是苛责言官,放大老虎吓唬这些言官。

戚继光主动提及,说当初周良寅有些轻浮,就是把当初的贱儒行径,归咎在那会儿还年轻,不懂事,不知道边方之疾苦。

朱翊钧看向了周良寅,这也是周良寅必须要过的鬼门关,日后想要主政一方,想要平步青云,这件事就必须要说清楚说明白,有一个结果。

“陛下,臣当初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不体国朝振奋之意,便是不忠君上重振大志,摇唇鼓舌,擅生是非,实乃亲者痛仇者快之恶行,戎事乃国朝兴亡之大事,不懂不应置喙,幸国有圣主明君,未酿大祸,然仍当重惩以儆效尤。”周良寅深吸了口气,承认了自己过去的言论,给国朝振奋带来了麻烦。

同时也认可了皇帝对他的惩罚,他并无怨言。

周良寅在边方十年,对于当年事,他已经知道了利害,矛盾激化到刀兵相见的地步,任何可能有的机会,都要想办法去把握住,否则下一次机会到来,就不知道何时了。

周良寅现在能够感同身受,能够理解善战的戚继光为何想要兵行险招,就是他这样的贱儒存在,才让一向稳妥的戚继光,意图一战定北。

“还以为周御史要怪朕让你住牛棚了呢。”朱翊钧打量着周良寅,语气里全是审视。

对文臣天然警惕的老毛病犯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