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乡村文学>大宋武宗 > 第237章 布局海运(第1页)

第237章 布局海运(第1页)

大宋靖丰七年的秋收时节,南方各省在大自然的眷顾下,又一次迎来了大丰收。然而,北方的情况却略显严峻,今年雨水稀少,除了东北那片肥沃之地还能维持一定的粮食产量外,其他地方的粮食收成都不尽如人意。

幸好,北方广泛种植了棉花,才使得百姓整体的收成不至于太差。

大兴殿内,朝会正在庄严地进行。群臣身着朝服,行礼如仪后,整齐地分列在大殿的两班。

户部尚书章惇出列,神色凝重地躬身奏道:“官家,今年北方多地州县粮食欠收。各地纷纷上书,恳切希望朝廷能减免部分田赋。”

赵立庆端坐在龙椅之上,微微点头,却并未开口说话,深邃的目光缓缓看向左侧队列的几位相公,眼神中似有询问之意。

苏轼心领神会,连忙出列,躬身奏道:“官家,据监管卫上报的文书来看,北方诸省确实粮食收成不佳,可幸有些地方棉花收成尚可。依臣之见,可以减免田赋,但此事切不可一刀切,应当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酌情处理,受灾严重的地方就多减免些,情况稍好的地方则适当斟酌,不可减免过度,以免影响朝廷财政。”

“嗯,那就先暂缓这些地方的田赋征收,先派人进行详细调查,等制定出合理的减免方案后再做定夺。”赵立庆同意了苏轼的提议,声音沉稳而有力,在大殿中回响。

王安石紧接着出列,奏道:“官家,按各地上报的情形来看,虽有棉花的收成,但有些地方百姓收获的粮食仅能维持两三个月,情况稍好的地方也不会超过半年。臣以为应尽快开放官仓,投放粮食,预防粮价上涨,稳定民心。”

“不止要预防粮价上涨,百姓收入减少,粮价应该再压低些才好。官仓里留存那么多粮食也无用,多放点出去,以解百姓燃眉之急。”赵立庆心中想着安南那边粮食充足,巴不得北方官仓那些存粮能多消耗一些,也好缓解北方的粮食危机。

苏轼接话道:“官家,南方如今很多土地都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粮食虽然获得丰收,但余粮并不多。北方的官仓若要补充粮食,只能从安南运粮。而目前最好的运输方式是海运,但朝廷能在海上行驶的船,就只有镇海军的战船。”

赵立庆回应道:“这个不用着急,现今北方这些粮仓还能支撑挺长时间,从南方再运一些粮食过来,应能保证北方今年不缺粮。但粮食海运这事必须抓紧办了,武器院将蒸汽机送到海州已有些时日,想必很快就能造出蒸汽船,有了不用靠风力和洋流的海船,就能源源不断将安南的粮食运到北方。”

“陛下圣明,大宋万年。”群臣躬身行礼,齐声高呼,声音在大兴殿内回荡,久久不息。

赵立庆摆了摆手,“没其他事就散朝吧,未时三院的相公们和六部尚书来紫宸殿一趟。”

“陛下万岁,大宋万年。”群臣再次齐声高呼。

回到紫宸殿没多久,女官高银月匆匆而来。步伐轻盈,手中捧着一份图纸,走到皇帝面前,微微福身,“陛下,这是海州那边刚送来的。”

赵立庆伸手接过来,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张在战船上安装蒸汽机的图纸。图纸绘制得十分精细,各个部件的标注清晰可见。

武器院工匠临去海州的时候,赵立庆将利用蒸汽机带动螺旋桨的思路告诉他们,本以为需要些时日,想不到这么快就试验成功了。

“这真是个好消息。”看到这张图纸,赵立庆眼中满是惊喜,觉得离亲自去收拾那些倭人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恭喜陛下。”高银月虽然不清楚皇帝为什么事高兴,但看着皇帝脸上的笑容,说句恭喜的话总是没错的。

“现在也没什么事,银月,陪朕去打会球。”赵立庆放下图纸,朝门口走去,步伐轻快。

从年初的时候,赵立庆就把很多内政上的事交给政务院去处理,几位相公处理完政务,只要把备份送到紫宸殿就行。这一改变让赵立庆轻松了许多,不用整天批阅那些堆积如山的奏折,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在紫宸殿后阁打了一会桌球,又跟高银月一起泡了澡。赵立庆让人把饭都送过来,刚吃完没多久。

太监林桧在殿外禀报:“陛下,相公们和六部尚书在紫宸殿等候。”

“这么快就到未时了!玩起来时间过的真快。”赵立庆笑着看向高银月,眼中满是意犹未尽。

“陛下。。。”高银月脸上泛起红晕,连脖子都红了,微微低下头,有些羞涩。

紫宸殿外,众相公和尚书们看到皇帝快步而来,连忙躬身行礼,“拜见官家。”

“免礼,进来吧。”赵立庆微微摆手,步入殿内,径直走到西侧墙上的地图下面。

众人连忙跟上,当他们看到墙上的地图时,都不禁有些惊讶。那地图已经不是他们以前看过的地图,换了一张更大的,几乎占据了半面墙。地图上有些地方他们都未曾知晓,那些陌生的区域仿佛隐藏着无尽的神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官家,这地图上的空白之处,都是什么地方?”苏轼对地图上那些没有标明的地方十分好奇,心中怀疑这天下是不是真有这些地方。地图上的空白处却让他陷入了沉思。

“这地图上除了那些已经标明的,那些空白之地是朕以前看过的一本书上所记载,只是朕一时想不起来这些地方应该叫什么。”赵立庆看群臣疑惑的眼神,心中暗自好笑。

众人面面相觑,皇帝这说法也太离谱了,他们都是学富五车、博古通今之人,什么样的书没看过,可从来就没听过有哪本书里有记载这些。他们心中虽有疑问,但也不敢贸然发问。

见没人吭声,赵立庆也不想再说这些,拿起旁边的细竹竿,指着安南的位置,说道:“海州那边改造蒸汽船已经取得成功,要将安南、南洋、南宁这三个省的粮食通过海运来北方,就要在沿海设立补给港,给蒸汽船补充燃料。”

“官家,可以利用现有的几个对外海贸港口,只是这靠海较近的大型煤矿只有京东省的胶东区域,还需再修一条路来将煤运送至海边港口。”王安石提出建议。

“嗯,王相此话有理。都坐下再说吧。”赵立庆放下竹竿,转身走到御案拿起那张蒸汽船图纸,又转过来走到会议桌旁坐下。

“谢官家。”众人等皇帝落座后,才纷纷依次落座,安静地等待皇帝发话。

赵立庆将图纸展开放在桌上,说道:“这是海州那边送来的,蒸汽机安装在战船上,已经试验成功。兵部要马上行文到南方那几个造船场,让他们先停下那几艘运兵船的建造,等蒸汽机送过去后就开工。此事关乎海运大计,不可延误。”

“是,官家。”兵部尚书林希领命。

赵立庆看向王安石,说道:“刚才王相说的很有道理,只要在登州、海州、明州、泉州、广州这些港口设立补给点就能保证蒸汽船从南至北的燃料补给。还有就是把胶东地区的煤运送至港口的问题,朕觉得直接修建一条铁路,用火车来运煤,这样比较便宜,速度也比较快。”

“官家如此安排甚为合理,蒸汽船南下之时可以先把煤运到各个补给港口,然后到达安南后再运粮返回。如此循环,可保北方粮食无忧。”王安石出言表示赞同,对这个方案十分认可。

其他人也纷纷发表看法,有的提出要加强港口的建设,有的建议对蒸汽船的运输路线进行详细规划。众人又商议了一些细节,半个多时辰后,相公们和六部尚书才离开紫宸殿。

对于蒸汽船海运之事,众人倒是没多想什么,他们一心想着如何把这件事办好,让北方百姓免受饥荒之苦。

但都对那幅世界地图很感兴趣,也明白了皇帝以前说的要让皇子去海外建国的深意,那些空白之地可不就是真真正正的海外吗?

喜欢大宋出了个武皇帝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大宋出了个武皇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