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乡村文学>风雨大宋免费阅读 > 第81节(第2页)

第81节(第2页)

傅瑞觉得好奇,带着几个人力,出去对收集来的芒硝进行精制。此时成分已经比较单一,经过几次过滤与结晶,便就得到了合用的产物。只是色白微带黄色,与雪花相去甚远。

杜中宵看过,用个布包包了,拿了来到官厅。

把布包打开来,让冯原几人看了里面的芒硝,杜中宵道:“如何?这便是从土盐中制出来的,用来鞣皮最好。此物沿边禁榷,契丹那边并不多见。当然最重要的是那里缺少匠人,又熟制皮革,还是要靠我们汉人才行。你们不管贩来多少皮毛,我这里都可以招收匠人,鞣制完成。”

冯原接布包在手,与其他两人传看,还捻了一点在口里尝了,连连点头:“果然是芒硝。”

杜中宵微笑不语,芒硝跟许多类似的化合物都微涩发咸,哪里能够尝出来?

见杜中宵不大功夫便就制出了许多,冯原心中大定,口中道:“官人这里既能制硝,便可广招熟手匠人,把这生意做起来。其实河东一带,不只是城里,就是乡下也有制皮好手,匠人并不稀缺。难的是有人建场置业,把这生意做大。”

杜中宵道:“此事不难。只要会这手艺的人多,就是摊派差役,我也会把找到足够人手。缺的是你们贩来足够皮毛,待熟制好了,再卖到外地去。”

冯原笑道:“熟制了的皮子,不只是可卖往中原,还可卖往北地。官人不知道,那些契丹的游牧人家,为防严寒,穿的都是生皮制的皮袄,既硬不舒服,又易损坏。有了熟皮,谁会去穿生皮?”

用硝鞣制皮子其实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手艺,不过这个年代,掌握的人还是有限。特别是中原地区没有穿皮草的习惯,技术发展缓慢。而塞外地区,匠人稀少,不具备产业化的条件。

见到了实物,冯原再不怀疑,对杜中宵道:“既然制硝不难,那我船上的皮毛,便就在本地全部鞣制成熟皮。待我们用过了饭,与官人一起去找熟手工匠,看看好不好做。”

杜中宵自无异议。河东地广人稀,不说养羊的人家多,就是山间的猎户也为数不少,能够鞣制皮子的人不缺。生皮鞣熟不过几天时间,并不如何麻烦。

正在杜中宵与冯原三人说得热烈的时候,傅瑞带了一包盐进来,对杜中宵道:“签判快看,我们精制过的盐洁白如雪,不比南边的解盐差了。似这种品相,在城里也不难卖。场里的盐若是全精制一遍,不定能够卖出去呢。以前土盐难卖,还是品质太过低劣,价钱又高。”

杜中宵看了看精制后的细盐,点了点头。其实河东这里的土盐存在是有其道理的,虽然是从土里刮淋制成,精制后杂质却不多。在盐的成本运输占大头的时候,价格是有竞争力的。

第9章培根固本

三天之后,冯原三人拿着熟制好的毛皮,喜不自胜。一边制革匠人钟阿大与三个同伴,冷眼旁观。

杜中宵咳嗽一声,对几人道:“如何?不过三天时间,你们的毛皮便就鞣制好了,现在拿着卖到北地去,可涨价数倍。如此从北地买生皮,到这里熟制,再卖回去,省了跑中原数千里路。”

冯原连连点头:“官人说得是。往常我们贩毛皮到中原,再贩香药、绢帛至北地,往来奔波数千里之远。不只是辛苦,货物价钱变动不常,一个不好便要亏钱。从这里去雁门寨不过三百里路,数日间就可来回,省却许多麻烦。有了这条生路,我们又何必非要去中原?”

杜中宵笑道:“无妨,你们不去中原,自有其他商人去。有利可图的生意,还怕没人做么?”

冯原连连称是,以后在并州这里熟制皮革,生意只会越做越大,吸引更多的商人来。

几个人热闹地议论一番,冯原道:“既是定下了这门生意,还有几件事要官人帮忙。一是官人出面招集并州毛皮商人,重定行会行规,为这生意做准备。再一个尽快招集制革匠人,新立行会。这两年做得顺利了,生意便就可以飞快做起来。现在已是八月,秋冬时节正是毛皮大卖的时候,不可错过了。”

杜中宵点了点头:“放心,明日我便就回并州,把官面上的事情料理清楚。你们随我一起回去,招集并州城里的毛皮商人,有必要地话专门设场。”

说到这里,转身对一边的钟阿大道:“钟大,附近的制革匠人多么?”

钟阿大看了看众人,眼神里明显带着不信任,口中道:“镇上还有两家,与我一般,带了几个徒弟做生意。至于并州城里,小的可不清楚。至于四边山里,多有猎户会这门手艺,小的可说不明白。”

杜中宵点了点头道:“好,你回去告诉镇上其他几家,官府最近用得着他们,不可远行,都在家里听候吩咐。这门生意做起来,你们都有好处。”

钟阿大唱个诺,有些不情不愿,口中道:“不瞒官人,镇上只有小的几家制革,日子过得去。若是到官府应役,耽误了自家生意,一家老小口食哪里寻去?”

杜中宵道:“你想些什么!我是给你们找生意,不是夺你们衣食。”

钟阿大心里只是不信,神情冷淡。

杜中宵有些着恼,不过面上没有表现出来。百姓被官府动不动征发劳役,实在怕了。虽然这次杜中宵给了钟阿大报酬,谁知道下次怎么样。特别是杜中宵让钟阿大回去通知几个匠人,要在家里听命,一副要征发差役的样子,钟阿大从心里抵制。

也懒得理会钟阿大,杜中宵与冯原三人作别,回到了客栈自己房里。

陶十七和十三郎两人坐在门口,每人拿了一张熟制好的羊皮,这个说袄好,那个说裙好,争论个不休。杜中宵坐在房里,闭目养神,把这几日的事情理了一遍。

并州及周边的几个州军,向来是以土盐为主,不知几千年了。虽然南北都有盐池,但由于河东路北边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土盐不但没有减少,还越来越兴旺。永利监的盐不好卖,还是价钱高了。官府从盐户收六文钱一斤,卖三十六文,乡村里煮盐的又多,谁会买这么贵的盐?为了保证盐利,官府便就行抑配政策,强行按户口摊派。这么一来,官府的收入保证了,把生产和市场也破坏了。

六文一斤的收购价,盐户无利可图,没有生产积极性。官府又把他们专门列户籍,逼着生产,最终形同差役。这样生产出来的盐,质量怎么可能有保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