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乡村文学>风雨大宋女主几个 > 第88节(第1页)

第88节(第1页)

从亳州到河东路,夏竦雄心万丈,要借此翻身。边路最怕的是什么?没钱。河东路十几万大军,喂这么多张口可不容易。但话说回来,手里有钱,便就大有可为。

夏竦正在策划过年之后,自己带大军去巡边,向契丹和党项显示武力。去年党项与宋议和,紧接着与契丹交恶,发生大战,最终战胜了契丹。两国交恶给了宋机会,哪怕不打仗,武力巡边也可以给两国施加压力,得到外交上的好处。这个时候杜中宵赚进大笔钱财,给了夏竦急需的财政上的支持。所以这个时候谁说杜中宵的坏话,夏竦就让他好看。

向杜中宵交待了大通监的事务,又询问了对付闹事商人的办法,夏竦才让其离去。

离了夏竦住处,杜中宵迎着寒风出了一口气,看着雾气在自己面前凝结。此次事件,夏竦从香药的价格涨跌中也赚了不少钱,不过对他来说,这不是支持杜中宵的理由。一起赚钱当然好,但夏竦不会因为给自己好处,便支持庇护一个手下。一个政治人物,首先从政治上考虑问题。

从杜中宵在永城的施政,到并州之后,又解决了永利监土盐的难题,建起有利可图的毛皮产业,夏竦认识到杜中宵是个理财的能手。天下间许多难事,为什么难?归结到最后无非是缺钱二字。如果杜中宵能够给以财政支持,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同时与契丹和党项接壤的河东路有许多文章可做。这才是夏竦坚定不移地支持杜中宵,为他解决一切难题的原因。

想到这里,杜中宵自嘲地笑了笑。自己这位上司,私财想要,公财也想要。私财自用,公财可以搏前程,缺了一样,自己在他眼里只怕就不合格。

杜中宵的住处不远,院子里十三郎正在教陶十七练武,见到杜中宵回来,一起叉手唱诺。

到厅里坐下,陶十七上了茶来,杜中宵道:“适才相公吩咐,等到过了年节,便就到大通监去。”

十三郎听了,低声嘟囔:“才从那个永利监回来几个月,这就是要到大通监去。并州这个地方,怎么这么多监?也不知离这里远不远。”

杜中宵笑着道:“不远,一百余里而已。十三郎,听没听过并刀如水?这里自古以来就产铁,岂会没有铁监。永利监和大通虽然同为监,产的东西却不同。”

十三郎喜道:“原来并州这里还产好刀!官人,我们可跟在永城一样,打些好刀。”

杜中宵摇了摇头:“并刀说的是剪刀,天下名品,京城里价格格贵着呢。这里比不得永城,到处都是大军驻扎,打了好刀卖给谁去?只怕会被收到军里去。不过只要有铁,总有许多事情可做。”

一边的陶七郎道:“说起铁来,官人,前些日子永城的苏官人不是来信,说是我们留在那里的那台蒸汽机,他改了又改,已经难跑了吗?还说要拿去耕地呢!既然并州有铁,不如再制一台出来。”

“难喽!”杜中宵摇了摇头。“虽然我现在官位更高,但却只是幕职官,手中无权。比不得在永城的时候,是一县之长,满县工匠随便使唤。现在要做,我哪里找那么多工匠去?”

陶十七道:“大通监既是铁监,必然多铁匠,应该不难吧。”

杜中宵道:“你想得差了,那里是冶铁监,铁匠未必就多。大通监多山地,人口不多,哪里需要许多失器?用的铁器多了,铁匠才多。是以越是人口稠密的地方,不产铁,也有铁匠。”

陶十七有些失望:“在永城摆弄了几年,才制一台车出来,就此丢弃,有些可惜。”

“急什么,以后有了机会,自然可以再制一台。到了那个时候,说不定苏颂改得好了,制出的新车真能上路奔跑呢。不像在永城时制的那台,又笨又重。”

到了并州,杜中宵便忙于处理各种急事,使院杂事又多,没有什么空闲,对蒸汽机的研究不得不停了下来。此次去大通监,离开并州,必然会清静许多,可以把以前的研究拣起来。说到底,杜中宵建再多毛皮之类的产业,也不能跟蒸汽机这种东西相比。这技术一旦成熟了,天下就将大变样。

大通监本有东西二冶,与旁边的石州分分合合,现在只剩东冶在并州治下。由于交通不便,铁不方便外运,这些年冷清不少。前几年,大通监从下州地位的监降为了县级,由交城知县兼任知监。杜中宵到了那里就一切自己说了算,不似并州城里,处处挚肘。

在杜中宵心里,最有前途的产业是什么?当然是煤铁。跟这种直接提升国力的产业比起来,毛皮产业算什么?虽然现在不到煤铁当家的时候,也可以先攒些经验。

第28章难题

大通监在交城县,离汾水不远,扼吕梁山东出路口。监位于狐突山西义泉社,群山之中,离县城数十里远。此地铁矿丰富,又多山林,冶铁已有一两千年的历史。

新年过后,春寒料峭,积雪未化的时候,杜中宵带了陶十七和十三郎,到了大通监、

知监李规带了一众官吏,迎出十里之外,接了杜中宵一行。

杜中宵见所谓的大通监,不过是草屋几十间,周围围了一圈篱笆,甚是简陋。这里的产业单一,几乎全部跟冶铁有关,不要说比并州,就是跟自己见过的所有县城都无法相比。

到官厅里坐定,李规拱手道:“签判远来,在下与本监官吏,备了个酒筵接风,万莫嫌弃。”

这是官场常规,杜中宵谢过了,问道:“知县,据说本监积压数十万斤铁,可有此事?”

李规摇头叹了口气:“确实如此。前几年与党项开战,河东路行用铁钱,铁监甚是红火。不想行用铁钱后,民间盗铸极多,不几年下来,铸钱便就无利可图。铁课积压下来,可不就数十万斤。”

杜中宵前世就听说过劣币驱逐良币,河东路这里便就真切上演了一回。河东路行用铁钱后,官方出的钱还算精良,币值稳定。过不多久,民间盗铸蜂起,质量低劣,币值迅速下跌。为应对这种情况官府又昏招迭出,如铸大钱,当五当十,盗铸更加厉害。几年时间,本来铜铁钱并用的河东路,日常交易中已经极难见到铜钱,就连官铸的铁钱也少见。大通监接着铸钱,铸得越多亏得越多,便就停了下来。

铜钱就有民间盗铸,不过由于原料难得,为害尚不严重。铁则随处可见,河东路很多地方又有冶铁的传统,一用铁钱,钱法很快败坏。

李规的正职是交城知县,大通监知监只是兼任,很多情况也不了解,讲的并不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