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乡村文学>穿越之大明帝国崇祯 > 第47章 族人(第1页)

第47章 族人(第1页)

没几天,坤宁宫总管太监王应昌,就送来了几户匠人。

两户木匠,男男女女总计十七口人;一户铁匠,虽然只有一家八口,但铁匠的三个儿子,个个膀大腰圆,一看就是打铁的好手。

两户泥瓦匠,会烧砖砌墙的那种。

王应昌把四十多人的身契交到张泉手里,又说:“万岁爷说了,这些人如果不够,他再派人来。”

张蔷把这批匠人安排在营房那边居住,匠户们一安顿下来,就开始照着张蔷画的图纸,改造起厂房来。

另一边,涿州,张家村。

正是枯水季节,亮马河只剩下河中心一条浅浅的水道,两岸裸露的河床上,铺满了鹅卵石,岸边的芦苇荡里,到处是收割芦苇的人。

趁着冬闲,农家出来收割芦苇,或编席,或盖房,或当柴烧,在农民眼里,就没有无用的草木。

张家村全村老少齐出动,全都拥到到河滩上砍芦苇。

张氏族长张友和,也挥着镰刀在砍芦苇,他孙子张邦文领着一个驿站的马递,从镇上回来找他。

张邦文站在河边的官道上,远远地冲张族长喊道:“阿爷,驿站的官爷给您送信来了……”

张友和站起身,手搭凉棚朝官道上看去,果然见孙子身边,立着一个骑马的人,那身装扮他认识,就是驿站里负责传递信件的马递。

张家村前几年出去逃难的人不少,却很少有人寄信回来,马递很少来村里,但张族长是认得的,官府之人,得罪不得。

张友和边往官道上走,边高声问:“哪里来的信?”

他孙子扯着嗓子应道:“官爷说是北京来的,要您亲自签收。”

听说北京来信,芦苇荡里顿时冒出几十个脑袋,都好奇地向岸上张望,那些前几年有孩子卖进宫里的人家,更是在心里升起了希望。

有人丢下镰刀,跟着族长往官道上跑,想第一时间知道北京来的消息。

张族长收了信,身上没带铜钱,还是他孙子张邦文从书袋里掏出十来枚铜钱,打了马递。

来不及回村,张族长就坐在官道边,四周围满了族人,个个脸上满怀希望,张家村的孩子卖进宫十年了,终于有人往家里寄信了……

张族长读着信,泪流满面:“张氏五女入宫,今仅余阿蔷一人,族中六男,仅余泉哥儿、胜哥儿,余者皆没……”

周围顿时响起痛哭声,妇人们“哥儿”“姐儿”地哭喊着,男人们也掩面流泪。

只有张十五,还呆呆地望着族长,不敢置信地问:“友和大伯,你是说,我家蔷姐儿,还活着?”

张友和点点头:“信上说,蔷姐儿还活着,泉哥儿和胜哥儿也活着,这信是泉哥儿写的,还问起他的爹娘来着。

只可惜,泉哥儿和胜哥儿两人的爹娘,前几年逃荒,不知还在不在人世呢……”

张十五迫不及待地问:“友和大伯,信上说什么来着?你快念啊,我家蔷姐儿是不是遇到难事了?”

张友和擦掉眼泪,对着嚎哭的族人吼道:“哭什么?当初卖掉儿女的时候,不就管不了他们的死活了么?那么小的孩子……”

说着,自己也忍不住泪流满面,哽咽道:“老天爷总算还为我张氏,留下三人,回去,都回去!去祠堂给祖宗磕三个头,感谢祖宗对儿孙们的护佑……”

有人忍不住问道:“族长,快看看信上说什么事了?”

张邦文从他爷手上接过信,看了看说:“让族长挑选机灵的年轻人,上北京帮手……”

有人问:“三个孩子都在宫里,难道是他们买了地?让咱们去帮他们种地?”

帮文摇头:“信上没写,只交待阿爷,有认字的最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