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乡村文学>女剑修的修真路 > 第66章 无心之害真行者诉苦(第1页)

第66章 无心之害真行者诉苦(第1页)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那惊心动魄且充满戏剧性的情节,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缓缓地在眼前铺陈开来。

孙悟空,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齐天大圣,此刻却深陷于重重困境之中。只因他打死了一群强盗,唐僧便认定他杀生害命,连累了自己,心中顿生怨恨,念起紧箍咒,决然地将孙悟空驱赶。孙悟空茕茕孑立,满心皆是苦恼。他曾反复思量着回归花果山,可又惧怕被小妖们嘲讽讥笑;想去天宫,却担忧不被接纳;欲前往海岛,又羞于面对三岛诸仙;考虑去往龙宫,却又不情愿向龙王求助告饶。最终,孙悟空毅然决然地决定前往落伽山拜见观音菩萨,满心期盼着能获得援助。

来到落伽山,孙悟空“噗通”一声,重重地跪倒在观音菩萨面前,泪水如决堤之洪水般汹涌而出。他悲痛欲绝地哭诉着自己的冤屈:“菩萨啊,老孙我一心一意护佑师父,却遭到他这般误解。那紧箍咒疼得我简直痛不欲生,求菩萨大发慈悲,帮我解除这紧箍咒吧,让我回到水帘洞去。”孙悟空的眼眸中盈满了渴望之色,急切地盼望着菩萨能给予回应。

观音菩萨面容祥和宁静,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悟空,这紧箍咒乃是如来佛祖托付于我,本意是助力唐僧取经,并无松箍咒可解。你打死强盗,确实是不仁之举。即便他们是强盗,也应当心怀慈悲,不可轻易夺去他们的性命。”菩萨的话语恰似一盆冰冷的水,瞬间浇灭了孙悟空心中的希望之火。

与此同时,在花果山,一个假猴王悄然现身。此妖变出了假的唐僧、猪八戒和沙僧,妄图取代真行者去西天取经。他洋洋自得,满脸都是阴谋得逞后的快意。

沙僧在花果山附近巡逻之时,察觉到了这异常情况。他瞪大双眼,满脸惊愕,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他怒不可遏,迅猛地冲上前去,与假猴王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你这妖孽,竟敢假冒我们师徒!”沙僧挥舞着降妖宝杖,与假猴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在激战之中,沙僧打死了一个假沙僧。

沙僧深知此事非同小可,立刻决定奔赴落伽山,向观音菩萨禀报这一紧急情况。他心急如焚,驾云疾驰,一路上不停地思索着应对之策。

来到落伽山,沙僧气喘吁吁,急切地向观音菩萨讲述了花果山的变故。菩萨微微蹙起眉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最后,菩萨提议孙悟空和沙僧一同返回花果山,去揭穿假猴王的真面目。

孙悟空与沙僧对视一眼,坚定地点了点头。他们明白,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但他们必须勇敢地面对。他们怀揣着坚定的信念,毅然踏上了返回花果山的征程。

这一回合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孙悟空的忠诚与苦恼,以及他在取经路上遭遇的道德困境与严峻挑战。他在忠诚与正义之间苦苦挣扎,在困境中不断探寻着出路。而假猴王的出现,更是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但孙悟空毫不退缩,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决心与假猴王一决雌雄,继续守护取经之路。

在丹道的视角下,“人之大患,以我有身;我若无身,又复何患?”其实也可以说“人之大患,以我有心;我若无心,又更何患?”又如同“吾守心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心便会执着于某种方法。有心去做不好的事情,是执着于错误的方法;有心去做好事,是执着于并非错误的方法。然而,一切圣贤都以无为法而有所差别,应当舍弃错误的方法,舍弃并非错误的方法。舍弃了方法,又哪里会有什么特定的心呢?所以,没有执着、没有特定的心,才能明白万法的幽深奥秘。

然而,如果认为无心就是放任自己处于虚无的状态,那么这种危害比有心还要严重。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内心的圆明之光没有照耀,就会陷入善恶混淆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茫然空虚。“大圣起在空中,进退两难;还见唐僧,更不答应,兜住马,即念《紧箍儿咒》。”这就是放任自己的心处于茫然空虚的状态。要知道,无心的“无”,是看似有实则无,看似放任实则不放任,只有这样才能到达西天。如果一味地陷入茫然空虚,又怎么能够到达呢?“行者曰:‘只怕你无我去不得西天。’三藏道:‘实不要你。’又念真言,更不回心。”这真的是陷入了茫然空虚的状态。大圣只得又飞到空中,这是因为想要无心却又同时放任了真心,不能强迫别人使其领悟这颗心。

“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心,且告诉观音菩萨去来。”观音菩萨代表着神观察识的清净之海。行者说:“那长老背义忘恩,反将弟子驱逐,直迷了一片善缘,更不察皂白之苦。”迷失了心而不能察觉,这种无心带来的危害,不是很严重吗?菩萨说:“三藏一心秉持善念,你打杀了许多草寇,据我公正而论,还是你的不善。”这就好像是说一心为善,那么不善的心应该被放任。行者说:“纵是我不善,也当将功折罪,不该这般逐我。”这就好像是说心有功有罪,嗔心是不善的,却又同时放任了为善的心,这样可以吗?这里去告诉观音菩萨,不是为了诉苦,而是在神观慧照的地方,分辨心应该被放任还是不应该被放任,从而论定其中的妙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说到念《松箍儿咒》,才是心没有拘束,恢复到原本的状态。然而“《紧箍儿咒》传自如来,却没有什么《松箍儿咒》”,没有咒语可以传授,是出于自然而然的状态,不到如来的境界,是不能解脱的。放任不行,松开也不行,所以说:“你且住。”“端坐莲台,运心三界,慧眼遥观,遍周宇宙。”这就如同“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已经默示了无心的妙境。“霎时开口道:‘悟空,你师父顷刻有伤身之难,不久便来寻你。你只在此处,我与唐僧说,还同你去取经,了成正果。’大圣皈依,侍立于宝莲台下。”哎呀!一心清净观,是佛的真实义理;定慧不相分离,住心于三皈依之处。看似放任实则不放任,这才是无心的真谛。所以这一回的提纲是“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三藏五更时出了村舍,又饥又渴;呆子纵起空中,仔细观看,一望全无村舍。”这是神不守舍,有舍却看不见舍,观察得不真切。就如同想要解除饥饿,却不能得到斋饭;想要止渴,却不能得到水,这是无心的虚假境界。所以忽然看见假行者,却认为是真行者;看见假水,却认为是真水;听见假行者说“无我去不得”的话,却认为是真行者来纠缠自己;看见假行者变脸,却认为是真行者变脸;看见假行者轮棒打脊背,却认为是真行者轮棒打脊背。自己已经一片昏迷,能不昏晕在地,包袱牒文一并失去却不知道吗?这就是不能分辨善恶真假,而无心带来的危害。

“八戒托钵化斋,无心之间,忽见草舍,变容乞饭;已得满钵,又遇沙僧舀水,欢欢喜喜而回。”这是因为以为自己的心清净,空无烦恼,就好像看到了满钵的食物。哪里知道“白马撒缰,在路旁长嘶跑跳,行李担不见踪迹”呢?心因为追求安静反而变得更加纷扰,假的扰乱真的就是这样。八戒说:“还是孙行者赶走的余党,来此打杀师父,抢了行李。”沙僧说:“师父还未伤命。”长老说:“好泼猴,打杀我也!”归罪于行者赶走贼党,而不归咎于唐僧赶走行者;知道师父还未伤命,却不知道师父已经失去了心;看见行者打杀自己,却看不见似行者打杀自己;看不见自己赶走行者,却导致来了似行者打杀自己;导致来了似行者打杀自己,抢去包袱,却认为是真行者打杀自己,抢去包袱。师徒们认识模糊、目光迷离,都是因为无心的缘故。

八戒要讨回包袱,让师父在化斋的人家安息。妈妈说:“刚才说是东土往西天去的,怎么又有一起?”八戒笑道:“就是我。”人只有一颗心,而真假却有分别,哪里会有两个呢?真的走了假的就来,假的来了,所行所见就都是假的了。沙僧说:“我去,我去。”那么也难免会走到假的地方去。所以说:“身在神飞不守舍,有炉无火怎烧丹。五行生克情无顺,只待心猿复进关。”这是说唐僧空有法身,而行者的真神不守,就如同有了空炉却没有火来煅炼;虽然有药物,但是五行各自独立,它们的性质怎么能炼成丹呢?必须等待行者的真心回来,神运烹炼才行。

“沙僧直抵花果山水帘洞,见行者高坐石台,朗念牒文,念而又念。行者抬头,不认得是沙僧,叫:‘拿来!拿来!’”这是因为认假为真而真的走了,虽然念念认真却看不见真;把认真当成假而假的来了,虽然抬头遇到真却还看见假。假行者说:“我打唐僧,抢行李,不是因为不上西天,也不是因为喜欢住在这里。我现在熟读了牒文,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力成功,叫那南赡部洲的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奇怪啊!奇妙啊!独力成功,是想要一体孤修来成就道,这就是放任之心的妄想;立祖传名,是想要专心自用去传经,这不是无心的真谛。沙僧笑道:“从来没有‘孙行者取经’的说法”,如果说行者可以取经,那么即心就可以悟道,如来为什么一定要让金蝉从东到西,还授予三个人来护法呢?这岂不是枉费神思,有什么实际用处呢?这就是“一体难修真寂灭”的秘旨。所以假行者说:“贤弟,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心是真,二心是假;一体是假,二体是真。“难道我就没有唐僧?”这是因为不认识真心的妙处,而舍弃真的依从假的,那么假心就会自然出现。而唐僧是假的,八戒是假的,沙僧是假的,白马是假的,一个是假的就会没有一个是真的。西方拜佛求经,也只是文字而已,又怎么能亲身到达那个地方呢?所以说:“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从丹道视角来看,蕴含着深刻的修行寓意。

孙悟空被唐僧赶走,象征着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自身的行为(如打死强盗可视为修行者在修行中未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气或欲望)而受到来自“师父”(可代表更高的修行指导或内心的道德准则)的惩罚。孙悟空的苦恼和无处可去,反映了修行者在犯错后内心的迷茫和困惑,不知该如何继续修行之路。

孙悟空考虑回花果山、去天宫、海岛、龙宫等地又都有顾虑,这可以理解为修行者在犯错后,试图寻找不同的出路或依靠,但又发现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最终决定去见观音菩萨,如同修行者在困境中寻求更高的智慧和指引。

观音菩萨指出孙悟空打死强盗是不仁之举,强调即使是强盗也应慈悲为怀,这寓意着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慈悲之心,不能被愤怒和暴力所左右。紧箍咒可看作是对修行者的一种约束和提醒,让他们时刻保持正念。

假猴王的出现,则象征着修行者内心的杂念或邪念。假猴王变出假的唐僧等人企图取代真行者去取经,就如同修行者内心的邪念试图误导自己偏离正确的修行道路。沙僧与假猴王的冲突以及向观音菩萨禀报,代表着修行者内心的正与邪的斗争,以及在遇到问题时向更高的智慧求助。

最后,观音菩萨建议孙悟空和沙僧回花果山揭露假猴王的真面目,寓意着修行者必须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杂念和邪念,通过自我反省和斗争,回归到正确的修行道路上。

总之,从丹道视角来看,这一回通过孙悟空的遭遇和与假猴王的斗争,揭示了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要保持慈悲之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勇敢地面对内心的杂念和邪念,以实现修行的目标。

喜欢悟空修真路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悟空修真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