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脚步轻盈,“当时我只是有这样一个模糊的想法,并没有仔细想过京都的复杂势力究竟都会如何反应。”
他却吃惊道:“所以你竟然就这样把我不明不白的推入了京都?枉我如此信任你。”
“你现在不是好好的?不仅举着顾氏这杆大旗,还是李岫不得不依仗的太子少师。只是李岫有没有太子,何来的太子少师?”
“事实上这并不是李岫的主意。自从镇国公挟天子后,京都无主,在封地的衡王、邺王便以宗室之名来到京都,与大将军一同行事。如今也是因为有这些人,李岫在能依旧坐在龙椅之上。不过近来他们似乎已经对李岫失了耐心。三个月来,其实我一直在负责教导李岫的堂弟李烁。”
她偏过头来回想了片刻,“李烁,自幼丧父,还是个少年,对他们来说是很合适的选择了。隋钦呢,他现在又是站在哪一边?”
他们一同踏出了小径,转而走上了通往湖对面的九曲回廊,“自然是站在大将军身边。其实裴大将军虽然与宗亲共事,却不赞成对李岫的放弃。”
“看来即使同是一党,也有分歧。”
“不过现在陆琛发兵,裴大将军和平江侯出征在外,若非京都内还有羽林军和虎贲军,恐怕……”
她点了点头,“所以主张简单粗暴的取东明侯性命的,便是衡王和邺王了。”
“他们很着急,企图釜底抽薪,不过想要动东明侯也不是很容易,有萧皇后施压,李岫不会动手。”
走过了九曲回廊,是没有燃灯的重重楼宇,她在他的带领之下找到了自己的那一间。
她推开了虚掩的屋门,将手中提灯的灯火引至了桌面上,“这次回去,你又打算如何呢?”
“起初我也没有头绪,但是最近想到一个办法。”看到她开始梳理自己被山风吹乱的长发,他举起提灯道,“你早些休息。”
虽然在行宫那夜他们曾经有过共枕而眠,可是第二日也发生了不少事,带着不清不楚的隔阂,于是这几日来都是如此。
走到了门口,他又等了片刻,终于听到屋内人的呼唤。
“等等。”
没有再走几日,他们又听到了一个不愿听到的消息。
“公子,夫人,裴大将军在朔州军中病逝了。”
他闻言皱眉,“裴鸿光是李岫最后的一块后盾。若是李岫出事,恐怕李氏宗亲和萧氏的矛盾再无法调和。”
萧宛道:“大将军死于军营,军心不知是否会受波动。”
“大将军死守朔州已经有十余日,如今恐怕已经要撑不住了。若是蜀军攻克了朔州,行军再有十日便可到达京都。”顾和徵对她道,“恐怕我们要加快行程,赶回京都了。”
自那天之后,他们自然是快马加鞭向京都赶,却还是在还剩两日路程的时候得到了新的消息——李岫终究还是下了退位诏书。诏书中直陈了如今天下纷乱皆因自己失德,所以自愿退位,只是诏书中并没有写明,这大位究竟要传给何人。
顾和徵沉吟道:“不知道镇国公会不会趁此机会登基御极?”
“不会。以我对祖父的了解,如果他想要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他是绝对不会允许将来史官书写,开国以来第一场便是败仗的。”
萧宛心中明白,若不是朝中尚有李氏宗亲外戚的反对,外又有蜀国大军进犯,现在已经是祖父距离登基最近的时刻,同时也是离整个萧氏覆灭最近的时刻。
两日后,夕阳下,一辆毫不起眼的马车缓缓驶出城门,没过多久,一人策马入宫。
刚刚登基的少年头戴玉冠,身着耀眼的明黄龙袍,此刻在宫中举弓,射出了他的第一支箭。
李烁又抽出了一支箭,举起弓来单眼瞄准中,却看到箭蔟指向之处有一人走来。李烁放下了手中弓箭,“老师,你终于回来了。可惜的是恰巧便错过了朕的登基大典。”
顾和徵的衣摆在风中摆动,向比他稍矮一头的少年行礼:“恭喜陛下登基。”
“若无老师的悉心栽培,朕恐怕早就焦头烂额了。”李烁道,“老师今后也要留在朕身边,像从前辅佐皇兄……逊帝那样,辅佐朕可好?”
顾和徵点了点头,道:“只是臣终究不能时刻陪伴,其实陛下若有不解,除了向衡王、邺王二位殿下请教外,大可以去找一个近得多的人。”
“谁?”李烁好奇问道。
“您的姐姐,柔嘉长公主。”
京都郊外,那辆马车缓缓行着,却被迎面一辆停住的马车拦住了去路。
粗布短褐的清丽女子掀开了车帘,定睛看着拦住他们的马车,轻声唤道:“阿宛。”
双双走下马车,萧宛与萧慧并肩行走,“姐姐和陛下,要去何处?”
“如今我们二人皆是庶人,失去了一切,但是至少还有对于支配自己人身自由的权利。”萧慧淡然,“不对,其实这权利也是不完整的,至少我们不能再留在京都。”
萧宛小心提醒道:“姐姐不打算告知我你们的去向,不过也要小心,自古以来,被废黜的君主总是依然性命堪忧。”
“这个你放心。我向祖父提出的最后要求,便是他要拦住宗亲们的追杀,助我们到我们该去的地方,自此隐没于世间。”萧慧目视远方的道路,面露倦色,“我已经完成了萧家女儿、贵妃和皇后的使命,对于阿棠我也已经尽力保护。”
“我知道。姐姐这么一走,终于可以过自己的人生,陛下也是。或许这是一件好事。”萧宛安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