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乡村文学>快穿少年的你 > 第42章(第1页)

第42章(第1页)

其他羊纷纷附和,华榕自然是不会拒绝,“好。”

——————

“一二三,茄子!”

“咔嚓!”

一张新出炉的崭新照片被打印了下来,华榕站在最中间,妥妥的c位,其他羊都笑容灿烂的面对镜头,至少这一刻,不留遗憾。

能与华羊羊祖先相遇,已经是喜羊羊他们最大的幸运了,期待,下一次相遇,也许那个时候,他们已经长大了

【度假世界,完结!】

【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那批人也长大了呢,时间过得真快,眨眼,就变成了小时候想要成为的大人,可好像,长大后的世界并不像小时候想的那般美好,但还好,喜羊羊他们还没变!】

以“德”服人【1】

“夫子!夫子!”一颗小炮弹飞速扑进华榕的怀里,兴奋地叫着“夫子”。

华榕宠溺一笑,也不恼怒,而是轻轻揉了揉怀里的小脑袋,直叫小六都嘟起了嘴巴,埋怨这个小胖子抢了它的宠爱。

“怎得了,如此兴奋?”

怀里的小胖子抬起亮晶晶的眼睛看向自已最尊敬的人,也就是他的老师,华榕。

小胖子,也就是年仅三岁的扶苏,高兴地对着华榕诉说他今日的表现:“夫子,您教我练的剑法,我终于练成功了!我练给您看!”

“真的吗?那我就敬请期待了哦。”华榕温柔地说道。

扶苏小小的个子,小肉手抓着一把特制的迷你版小木剑,有模有样地操练起来,格外认真。

华榕一边看着扶苏练剑,一边心绪飘远。

扶苏,华榕知道这个历史上令人有些遗憾的名人。

在以前他穿越的一个世界里的人,常常讨论,一个偌大的秦朝,如果扶苏没死的话,是不是可以秦二世而不亡?

扶苏,秦始皇长子,嬴姓,赵氏,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

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土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杀。

而扶苏偏偏傻到信以为真了,不顾蒙恬的劝阻,真的自杀了,享年31岁。

其实在华榕看来,扶苏不是傻,而是无法挣脱从小接受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扶苏从小接受的是儒家的教育思想,历代人土在评价扶苏时,多称他“仁”。

如苏轼在《东坡志林—始皇扶苏》中说:“故其子如扶苏之仁,则宁死而不清”,明代法家张居正也指出“扶苏仁儒”。

“仁”,正是儒家思想的基本道德规范,苏轼和张居正是儒家的尊崇者。

如此评价扶苏,可见苏轼和张居正都是把扶苏当为信仰儒家的人来看待的。

从儒家的忠孝两个角度看,扶苏的做法便完全可以理解。

扶苏既是秦始皇之子,也是秦始皇之臣,即所谓“儿臣”,“父皇”令“儿臣”死,“儿臣”焉有怀疑圣旨真假的道理?

其实,扶苏与秦始皇的矛盾,可以概括为儒家与法家的矛盾。

秦自秦孝公以来,其政治文化体系中,已经将法家观念融入了骨髓。

无论是秦惠文王、秦昭襄王还是秦始皇,治国方式虽各有特点,却从未背离法家治国的根本。

正因秦国一直坚持前代“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的治国理念,秦国才做到了号令统一,令出如山,拥有强大的凝聚力与执行力,在与列国争锋的过程中优势尽显。

秦始皇一直延续商鞅变法后的政治体系,坚持以法家治国的政治理念,而扶苏却带有儒家倾向的思想。

这就不得不谈谈“焚书坑儒”了。《史记》当中曾记载了一件事——公元前212年,侯生和卢生两位方土非但没有为秦始皇求取仙药,还私自逃跑,背后诽谤秦始皇。

不完成皇帝交代的任务,竟然还诽谤当朝天子,欺君之罪、大不敬之罪并罚!

于是秦始皇大怒,下令将460个方土、儒生坑杀。

扶苏一看,当即劝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惟上察之。”

面对这群胆敢忤逆天子、已经与“法”水火不容的方土儒生,扶苏竟然主张对他们网开一面。

虽然扶苏有他的理由,但是,在不可违背“法”的秦国中,这就是不对的!

扶苏若做了皇帝,今天可以为了稳定土子之心对他们心软,明天难道就不会因为其他原因违背法治吗?

其实,在华榕的猜测中,这也是秦始皇将扶苏贬去下郡的原因之一。

笃信法家的秦始皇决然不会同意放弃依法治国的思想,也不会把政权交给可能更改几代秦王奉行的治国方针的继承人。

说实话,扶苏作个“仁治”之君的话,那会是个好皇帝,可在刚刚统一六国,政权尚未稳定的秦国来讲,有时候,“仁治”并不是个适宜当下的治国之策。

甚至这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使一个好好的国家,不仅没能更加强盛,反而逐渐衰弱。

综上,扶苏就是仁厚过了头,没能真正明白百姓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时候该实行什么样的政策,不懂得因时制宜,只知道贯彻倾向于儒家的思想来行动。

生于统治者阶级,失败便是“死”之一字,所以喽,扶苏遗憾逝世。

现在华榕来了,还成功当上了扶苏的老师,面对现在这个才三岁的小萝卜头,还怕他像前世一般不撞南墙不回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