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乡村文学>住首楞严三昧 > 第三十讲(第2页)

第三十讲(第2页)

假设高山中的这种瀑布水流是虚空产生的,那么,虚空是随时随地存在的,这样子,世间上当产生无穷无尽的水流,整个世界应该因这么大的水流产生一种沉沦、没溺的情况。就是说,虚空会创造水流,那么有这么多虚空应该有无量的水流,世界都被它所沉沦、所没溺。这个不合道理。事实上,这个水流也是局部的,并没有遍满,所以不是虚空而生。

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说这个流动的水流是平静的水产生的。为什么会有水流呢?是水自己产生这样的能量,来推动自己,让它变成暴流。这个有问题了。“则此暴流性应非水”,这个暴流的水是流动的,它的性质事实上跟平静的水是不一样的。假设这个流动的水是平静的水创造出来的,那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这个“有”就是“能有”——能够产生的、平静的水;“所有”就是所产生的这个暴流之水。那么这两个应该同时存在才对呀。平静的水创造了流动的水,那么能创造的平静的水跟所创造的这个流动的水,应该同时存在呀。比方说,父亲生出了儿子,那么父子应该同时存在,这样才对嘛。父亲把儿子生出来了,那么父亲也在,儿子也在。但是事实上不合道理,因为我们看到了流动水的时候,我们就再也看不到平静的水;当我们看到平静的水,我们也看不到流动的水。所以,你说平静的水把流动的水创造出来,不合道理,因为它们不可能同时存在。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假设暴流之水跟平静的水这两个是一体的,是结合在一起。你说平静的水把流动的水创造出来,它们两个也同时存在,只是它们两个相状结合在一起了,所以你分不开什么是平静的水,什么是流动的水,因为两个结合在一起了。那这样有问题了:等到水澄清、平静下来的时候,这个水的相状应该完全消失。因为你平静的水跟暴流的水两个结合在一起,所以,暴流的水消失了,平静的水也应该消失。那么当水澄清下来的时候,它是什么呢?就不合理了。所以它也不是从水而生。

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离开了虚空、离开了水性另外有一个流动的水,也不合道理。因为虚空没有内外,离开了水也不可能有水流(离开了平静的水也不可能有暴流之水)。所以,离开虚空、离开了水性(离开了平静之水),另外有一个暴流之水,也不合道理。

那么这样子讲,我们内心世界不断在那边流动的那个造作的功能,是哪里来的呢?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这种造作迁流,本来就是我们的循业现,所谓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当你业力在的时候,心就不断地流动;业力消失的时候,这个流动就消失了。它只是随顺业力所产生的一种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

业性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一点,我看智者大师讲到忏悔法门的时候讲得很清楚。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的开示也讲到。他说,忏悔是忏悔业障,你的所观境就是业。那么这个时候蕅益大师说,我们要忏悔之前,不要马上急着忏悔,先要想一个问题:这个业是从什么地方来?你连业从哪里来都不知道,你没办法忏悔的。为什么有业,是谁造作的?蕅益大师还说,你说造业是谁?忏悔是谁?如果说你以前造了业,现在开始拜八十八佛,造业的是谁?忏悔的是谁?其实业本身没有一个造作者,那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一念的妄心面对妄境而造业。我们忏悔,也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在忏悔,而是一种真实的心缘真实的功德,所以真实能够破除虚妄。

所以,你说为什么我们临终十念可以往生?昙鸾大师就是这样子解释:我们一个人造了五逆十恶,临终忏悔,临终念阿弥陀佛,还可以带业往生。极乐世界那个功德相是不能有罪业的,那么为什么他造那么大的罪业还可以带业往生呢?因为业性本空。如果业力是真实的,那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不可能成佛。如果我们无始劫来所造的业是真实的东西,是真实的体性,那就完了,那没有一个人可以修行。因为业力是虚妄,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它只是一个虚妄的和合,所以我们大乘佛法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一念的回光返照、一念的光明、一念的断相续心,你就能够忏悔业障。就是这个房间暗了三千年,但是你灯光打开的时候,黑暗就消失了,不必等到三千年之后。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所以说,这个业性是虚妄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它本身也是一个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谓的业——行阴这个流动性,它的本质就是真如本性。没有真如本性,就没有这个流动性。它只是一念的妄动才有,你觉悟了以后就没有。是这个意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子五、明识阴即藏性

【图三】

看第五段,“明识阴即藏性”。

前面的行阴是一个造作迁流,这个识阴就是明了、分别,主要是第八识。第八识的本质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我们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个地方“举喻合法”。比如说,世间上有一个人,他取了一个频伽瓶(这个频伽就是迦陵频伽。它是一种妙音之鸟,它的名字翻成中文叫妙音。因为它形色非常的美丽、音声非常的悦耳,所以古代的人就把它身体部分的造形做成花瓶。因为它一个身体两个头,形状很美妙,所以就取它的造形做花瓶,叫频伽瓶)。那么这个人拿着频伽瓶干什么呢?“塞其两孔”。因为这个瓶子两边两个头,有两个嘴巴,就用东西把它塞住,让里面的虚空跟外面的虚空产生隔绝。塞住两孔以后,他就拿着这个频伽瓶,里面满满的虚空,就干什么呢?“千里远行”,到一个很远很远、千里以外的地方去。然后“用饷他国”,到其他的国家来享用,来受用这里面的虚空。“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譬喻可能不容易了解。这个地方以频伽瓶来表示第八识。频伽瓶的形状就表示我们所变现的这个果报体。有些人频伽瓶很庄严,有些人频伽瓶很丑陋。频伽瓶的表相,就是我们的身心果报。这频伽瓶里面的虚空就表示我们的如来藏性,它是一种我空、法空的即空、即假、即中的真如理。但是平常这个频伽瓶里面的真如理是不能显现的,因为他把它塞住了。这个“塞其两孔”,就表示我们的我执跟法执。所以我们内在的这个果报体的真如本性不能显现出来,因为这个孔被塞住了,被我执、法执塞住了,使令内在的虚空跟外在广大的虚空产生了阻碍,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阿赖耶识表现出来的表相是频伽瓶,但是这个频伽瓶里面是虚空的,只是说这个虚空被塞住了。这比喻藏识的相貌“亦复如是”。这是“总标”。

我们看第二段。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那么佛陀问阿难尊者说,这个频伽瓶的虚空(这个虚空不是空气,空气是有来来去去,我们不讲空气),假设是真空的,真空的一个虚空,那么频伽瓶里面的真空到底从哪里来呢?你把甲方的虚空带到了乙方,它是从彼方来,从甲方来的?因为你从甲方带过来的嘛。或者是从此方出现的?佛陀提出这个问题。

好,我们再看第二段。

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

你说这个人拿着频伽瓶,带着一片的虚空从彼方来,从甲方带到乙方,所以这个虚空是从甲方来。那这个就有问题了:假设它是从彼方来,“在本瓶中”它贮存虚空而来,你从甲方带着虚空到这个地方来,那么甲方应该少了一块虚空才对啊,因为虚空被你带过来了。你从美国带一个虚空到台湾来,那美国应该少一个虚空才对。事实上虚空不会减少,所以你说从那边带过来,不对。

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你说你从甲方带了虚空到乙方来,这个虚空是在此方出现的,那么你把这个虚空倒出来的时候,这个地方就应多出一块虚空。虚空当然不可能多出一块,这也不合道理。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此方”、“彼方”,古德解释说,彼方的虚空表示我们前世的五阴,此方是讲今世的五阴,说是你前世的五阴带到了今世。说,你今生的生命是哪里来?我们不要讲太远,不要说从如来藏妙真如性而来,这个太远了。其实你今生是你前生创造出来的。你前生有很多很多的想法,所以前生的你创造今生的你。你来生是怎么来?是你今生创造的。我们的果报体是这样来的。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很难相信因果?因为它隔代受报。

我讲实在话,你今生的受用跟今生的造作关系不大。除非你年纪大概到五、六十岁,你今生所造的业会出现一点点。但是真实的果报,你今生造的业大概都来生才会出现。你看果报叫异熟嘛,你造的业不是马上转成果报。唯识学说要成熟,要有一段成熟的时间。你说我现在播种,马上要吃水果。不可能。你现在吃的水果是什么?是你去年播种的。你现在播种的水果,是明年吃得到的嘛。如果说我今生那么护持三宝、那么用功,身体还那么多业障。这不能怪你今生,怪你前生。要怪,怪前生的你。前生的你创造今生的你,你今生的果报是跟前生的你有关,来生的你跟今生的你有关系。

所以,频伽瓶是这样,从那个地方带到这里,带到这里、带到哪里。“彼方”,指的是前世的五阴,“此方”指的是今世的五阴。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这个瓶子有前世、来世的差别,但是瓶子里面的虚空是没有差别的,那里面的道——那个如来藏妙真如性是没有差别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说穿了,我们阿赖耶识不断地变现果报,前生变现一个庄严的果报,今生变了一个男人的果报,来生变成一个什么果报……,这个都是随顺业力,所谓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只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而已。其实它的本质,里面的虚空才是重要的,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是即空、即假、即中。

整个五阴我们解释一下。这个“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意思,我们用古人的一句话作一个总结,说是“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当我们迷惑颠倒的时候、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是有一个五阴的身心存在。我们有一个色身,有一种感受,有一个想法,有一个造作的功能,有一个了别的心识,真的是有。当我们的心在“梦境”,表示我们随顺于攀缘心,这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五阴在障碍我们。

但是,“醒后空空无大千”。当你回光返照整个五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时候,我们觉到五阴的本来面目,其实它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本来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所以,当我们回光返照的时候,五阴再也干扰不了我们,我们反而可以利用五阴身心来忏悔业障,来积功累德,来求生净土,它变成一种修行的妙用。所以,五阴到底对你是障碍,到底是一个修行的妙用,关键不在五阴,关键在你自己,是你决定的。你要向外攀缘,五阴就变成障碍;你要回光返照,五阴变成一种清净的妙用。

所以从这个“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我们知道一个人生的真理,就是生命当中“但除迷情,不除其法”。就是说,你不要去改变外境,你不要去改变那个已经出现的因缘法;改变它都没有用。你改变你的观念比较重要。问题不是它障碍你,是你自己产生执着,你自己障碍自己。所以我们讲,“但除迷情,不除其法”。问题是我们自己是不是能够觉悟那个道,而不是说“我因缘法怎么样,我业障深重……”。讲这个都没有用,对你都没有帮助。

我希望我们今天从这一段学习,要养成一个思惟的模式,就是说,你要训练一种思考模式。其实《楞严经》就是告诉你,遇到事情怎么思考。比方说,我们讲病痛。修行人很多人都有病痛,我们过去都造过杀业,很正常。这个杀业由业力循业现,这里那里就有各种病痛。病痛本身不可怕,问题是你怎么想,你怎么去面对它。你如果说病痛是障道因缘,那就完了,那病痛果然对你产生障碍,因为你把它定位作这是障道。

我们听听蕅益大师对病痛的看法。他说,病是吾辈良药,消除我无始的妄想,看破此身虚妄,深达苦、空、无常、无我观门。蕅益大师把病痛当作一种增上的功德!他说,病是我的良药,因为有病痛才消除我的妄想。不生病的时候,我想做什么做什么,打很多妄想。这个比修止观还好用,消除我无始的妄想。第二个,看破此身虚妄。有病痛我就知道这个色身是暂时的、靠不住,我要赶快寻求解脱。有病痛就有死亡,所以病痛就是一个警告:我有一天要面临死亡——无常,然后我们对色身的执着会降低。第三个,深达苦、空、无常、无我观门。增加你的无常、苦、无我的观照智慧。你看,破除妄想,舍离身见,增长观智这三个功德哪里来?“皆赖有病境耳。”因为有生病的关系。

小乘佛法习惯性把某一个东西定位说:这个是好、这个是不好,产生法执。大乘佛法习惯不是这样子。大乘佛法说,好当中有不好,不好当中也有好,关键在“存乎一心”。你想得对,它就对你产生好;你想得不对,它就产生不好。好不好是你决定的,不是它决定的。我讲实在话,外境本身没有好坏,它是如实把你前生的业显现出来。它对你产生障碍还是对你产生帮助,是你的心决定的。你要是颠倒了,那所有都构成障碍,“梦里明明有六趣”;但是你要觉悟了,在这个当中产生它的道,“醒后空空无大千”。

所以我一再强调,五阴当中最重要就是这个想阴。我们为什么要花很多时间研究教理?诸位你们知道吗?研究教理不是增长你的知识,是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思考模式。佛陀遇到事情是怎么思考,我们养成他这种思考模式。他之所以成佛,就是有这么一个美好的思考模式。你想要做王永庆,很简单,你先学会王永庆的思考模式,他怎么想的。你想变成一个阿罗汉也很简单,你就看看《阿含经》,阿罗汉遇到事情他是怎么想的,你以后就变成阿罗汉。那我们想成佛也是这样,你要想想,佛陀的这个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是怎么个思考模式。这个天台宗叫作:你要先成就一种大乘的种性。这个种性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思考模式。你没有这种思考模式,你怎么可能成佛?如果你的种性是小乘种性,你拿苹果的种子去种,种一辈子种不出葡萄出来嘛。我讲实在话,你的思考模式是小乘的思考模式,你就做再大的功德,一辈子也是小乘的果报,因为你的种性是这种种性。所以,我们研究大乘经典,就是去学佛陀是怎么想事情的。他面对五阴——佛陀也是有五阴啊,五阴是通十法界——佛陀面对五阴,他是怎么思考的。所以我们先成就这种大乘种性,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我们要把这个参透。古德说,“观相元妄,观性元真”。相是妄,但是它背后的道是真实。你要把这个道参透出来。

喜欢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请大家收藏:dududu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