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乡村文学>住首楞严三昧 > 第一零三讲(第2页)

第一零三讲(第2页)

惟垂大慈开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惟愿佛陀依止大悲心,来开我们众生心中的迷蒙(迷惑),使令一切的末法众生,末法众生在持戒的过程当中,他能够产生一个决定义;「决定义」就是说,当佛陀这样讲以后,众生很明确的知道因果跟空性,所谓的自性空跟因缘有这两个道理,是绝对没有差错的。佛陀讲完以后众生就没有任何疑惑了,就是「决定」。大家能够很顶戴欢喜的去受持佛陀的禁戒,而无所毁坏。蕅益大师在这一段的总结他就说:观此经文,有扶律谈常之意。

我们前面经过一大段在讲修行位次的时候,其实修行位次在正念真如的过程当中,他观的时候是观空性。因为你破烦恼障,你当然是观空性,觅心了不可得,所以他从空观里面一直观进去,把烦恼的力量慢慢慢慢的消灭掉。因为烦恼是根据“我爱执”,我们执着我们生灭的因缘当中有一个自我,所以空观把烦恼消灭以后,他才能够转凡成圣。

但是在修空观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忽略了因果的道理,所以佛陀必须把戒律的这一部分把它也扶持起来,就是「扶律谈常」,一方面畅谈清净的佛性,一方面强调持戒断恶修善的重要,这一段有这一层意思。

丙二、示答(分二:丁一、赞许。丁二、正说)

前面都是阿难尊者提出疑情,这以下如来就很清楚的显示来回答这个问题。分两段:一、赞许。二、正说。

丁一、赞许

如来对阿难尊者的请法,一方面对阿难尊者赞叹,一方面允许来宣说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先佛陀先赞叹阿难:快哉此问!“快”,畅快心意。《快哉此问》简单的说是:阿难尊者你问得好啊!你这个问题问得正是时候。因为前面佛陀一再强调理观的重要,可能会忽略事相的断恶修善。所以这时候阿难尊者提出这个问题也是正是时宜,问得好!因为你这样一问,才使令末法众生不入两种的邪见,一方面不会执理废事,一方面不会执事昧理,破除两种邪见。第二、允许。你应该好好的谛听,我会为你详细的说明,众生法界整个惑业苦的生起的因缘。

我们可以这样子讲,诸位我们看前面的「明正助行所成伏断圆三德位」。前面那一段佛陀虽然讲正行跟助行,其实佛陀在整个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过程当中是偏重空观的,他就是一直在破我法二执,我空观破我执,法空观破法执,让心胸慢慢的扩大,内心的功德慢慢的显现、慢慢的显现、慢慢的圆满。

所以前面是理观破烦恼障,这一科以后就修假观了,破业障。前面我们可以说是修空观,偏重在转烦恼障成般若德,这以下这一科是修假观,转业障成解脱德。前面的对治在烦恼,这一科对治在业力,对治罪业。

丁二、正说(分三:戊一、总明二分。戊二、别示七趣,戊三、结示劝修)正式说明三界染净因果差别的道理。分三段:一、总明二分。二、别示七趣,三、结示劝修。

戊一、总明二分(分三:己一、约迷真双标。己二、约情想别示。己三、明纯杂升沉)刚开始讲到三界的因果,佛陀先把众生的内心世界,分成两分。我们一般人这两分都具足,看这个意思,大部分的人都是具足内分跟外分,一个是充满理想抱负,一个充满种种的情爱跟贪欲,这两种分都是具足的。分三段:一、约迷真双标。二、约情想别示。三、明纯杂升沉。

己一、约迷真双标

众生因为迷失了清净的本性,而生起一念的妄想,这时才标举出,在虚妄的妄想中产生内分跟外分。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我们众生清净的本体,它的确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没有三界虚妄的相状执,本来是没有的。这一点蕅益大师会不断的强调,本来没有这种染净因果的、本来没有。本来没有怎么就有呢?因彼妄见,有妄习生。

所以我们在观察一念心性,我们要掌握两个重点:第一不变性跟随缘性。你观不变的时候是本来都没有,如果我们的惑业苦是本来就有,那就糟糕了,那我们就不能改变了。

所以「一切众生,实本真净」,是明清净的随缘不变之体,体是没有,但是它有它随缘的作用,这种随缘的作用会随顺我们众生一念妄动的因缘,就产生能见所见的无明烦恼的显现。所以这「因彼妄见」就是产生第八识三细的烦恼,这是比较微细的。

「有妄习生」,由根本的烦恼再继续的,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外境的刺激就产生种种第六意识的爱取烦恼的种子跟现行的生起,有妄习生。这是第六意识所产生的枝末的烦恼,前面是第八识的根本烦恼,这两个都是在明心性虽然全体不变,但是它会随染净的因缘而显现差别的因果。

这个地方是随着颠倒的因缘,产生了颠倒的因果。因为一念颠倒以后,就产生了内分跟外分,“内分”就是我们众生心中的情爱,“外分”就是我们众生种种的理想,这两种。

内分外分都是约着一念的妄动才有的,本来是没有所谓内分外分的差别。

己二、约情想别示

【图三】

前面只是把内分外分的名称标出来,这以下就把内分的情爱跟外分的理想,它的相貌各别的标示出来。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个是讲到众生的坠落之本,第二个是升之本。

堕落之本

众生依止内分而产生坠落的相貌:

贪爱为本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

什么叫内分?为什么叫“内”呢?众生的分内的事情。这句话的意思,诸多古德的开示说法都是一样,众生以造作恶业当作本分事。说:我们内心当中也的确有很多的善根,有很多烦恼。但是为什么就把烦恼当作分内的事情呢?你造作烦恼不必别人教你,一个人你把他放在深山地带,没有受过教育,他很自然会造作很多的很自然的烦恼,这不必教的。但是外分就不同,你要经过教育才有的,正常人是不能生起外分。内分就是说,我们对于各种东西的贪爱是不必别人教的,做这件事情是众生本份的事情,因为生生世世都做这件事情。什么叫内分呢?

「因诸爱染,起妄情」。众生内心动爱染,爱本身就是染着,贪爱以后,当然我们有二种情况:第一个是对治,用持戒或者修止观来对治,它就慢慢消灭;假设你没有对治,就会慢慢进入「起妄情」。前面只是贪爱,这个地方就是有取,执着而不相舍离。我们在讲十二因缘的时候有提到,“爱”的话就是你很喜欢,但是你不一定想要得到,可有可无,就是看着它很不错、很喜欢。到“取”的时候,你就想追求了,你一定要得到,烦恼就更炽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实爱染跟妄情都是贪爱,只是一个是轻微的贪爱,一个是比较严重的贪爱。贪爱以后当然就造业,「情积不休」,相续的去造作这方面的业力,最后的结果产生贪爱的祸水,就是果报出现了,惑业苦。这地方是先把众生的分内的相貌,这种情爱的相貌,引生的惑业苦的道理讲出来。这以下就引出四证,证明前面的道理是对的。

举例验证

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贪爱怎么就能够产生水呢?六道众生,你可以实际去印证,譬如我们心中去忆念美味的食物,当然这也是一种贪爱,他所缘境是饮食。饮食并没有现前,但是我们用贪爱的心去忆念美味的食物的时候,口中就自然生起口水,这是第一种水,口水。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我们去忆念过去往生的人,一方面怜爱他过去对我们种种的好处,或者悔恨他怎么这么早就往生,为什么不多住一段时间呢?这种怜恨之心,我们很自然的就在眼中流出眼泪来。水是怎么来的呢?也是一种爱怜之心产生的。贪求财宝,心爱涎,举体光润;当我们内心把自己所得到的财宝,把它拿出来看一看,看到自己有这么多的珍宝,产生贪爱的液体,这时候你的身体就会产生光泽,像精神特别好一样。这个也是一种水的润泽。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当我们想着男女淫欲之事,男女二根,不管男众女众都是一样,都会流出情爱之水。这个地方就引证,因为你有烦恼水,就产生业力的水,最后产生果报出来,是这个意思。这个“水”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况?说:贪爱产生水,这个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看总结:

结示立名

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堕,此名内分。

能贪的心是一个,但是它所贪的境不同,贪爱饮食、财物乃至于男女等等,它产生的结使的烦恼是一样的。产生水有什么样的问题呢?因为水性是润湿而不升。你看我们看到水,水有一个特性,水往低处流。你看我们要把低处的水要拉到高处,那一定要马达冲上去,它不会自己跑上去;但是你要让水从高的地方流到下面,你就不用麻烦,它自然的就往下流。水它有一种天生的本性,就是往低处下坠,这个就是「分内」。我们之所以人道做好好的,为什么会下坠到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呢?就是你做人的时候贪爱的水太多。它的意思就是说,理想会产生一种气,蒸气是上升的;贪爱会产生水,会下降。《楞严经》的意思就是说,临命终的时候你到底是往下降还是往上升,看你的气比较多?还是水比较多?它是这个意思。你看我们气体是往上升,水是往下降。这地方是讲到众生的本分事,本分就说是你不用去教育他,他自然就会去做的,第二个是“分外”,这就要教育了,要读圣贤书,因为你本来是不会做这种事情,要经过后天的教育。

升之本

渴想为本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

什么是外分呢?众生分外的事情,要经过圣贤的教育才有的。什么叫外分呢?因诸渴仰。经过圣贤之道的教育以后,对圣贤的功德殊胜的境界;比方说我们念佛的人,对于佛的功德,对净土依正庄严的殊胜,产生种种的渴想、仰望,我们也想要得到,所以「明虚想」,就产生很多很多的理想抱负出来。「想积不休」,想,再不断的去造作、造作,就产生殊胜的气势出来。

喜欢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请大家收藏:dududu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