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之人,怎么就能不写他呢!
“赵高此人,原本就下狱,也全靠你引荐。说明你眼光独具,不愧是老丞相啊!”李斯倒也不得了便宜还卖乖,朝堂之上政治争执是一回事,为人处事又是另一回事,没必要给自己埋个坑。
“哼。”王绾虽然嘴中依旧发出不悦之声,面上却好了许多。
秦始皇见自己两位老臣芥蒂略消,便问道:“胡毋敬呢?”
他原本是想让李斯主办“书同文”一事,然后寻天下书吏共写,来寻出满意之人。
但是王绾直接推了赵高。秦始皇自己本人对赵高的能耐也很了解,便顺势同意。
而此时,后世之人又说出了另一个名字。
胡毋敬。
“胡毋敬,曾为栎阳的御史,现如今担任太史令。”王绾对秦朝的官员们倒是十分了解,直接回道。
“既然后世者如此言说,那明令他加入‘书同文’一事。”
秦始皇说着,心里还有点松快之意。
事情那么多,时间那么紧凑,能直接得知此等消息不耗费精力在挑选之上……
这天幕后世者的突然出现,倒又有了些微的好处。
若是每次推行内政都有她帮忙说话,黔首们那处倒是会容易许多。
他看着那张因为脸蛋较圆,而看起来年龄尚且稚嫩的女子。
只是……
无法把控之物,容易变幻无常。
第章
我将‘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分开讲解,或许会给一些人造成错觉,觉得这是按照顺序来进行的改革措施。其实,这些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开始进行的。
秦朝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施郡县制,这等严密的制度结构设置,对历史影响是巨大的。当时秦始皇推行它,可谓是煞费苦心。
可以说,之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制度,几乎都是在秦始皇的改革基础上进行的变动!能够影响这么大、这么久的帝王,无可争辩的仅三人!而秦始皇,便乃其一!
最初天下归一时,每个地方的官吏都是秦军军队就地而当,军队之人良莠不齐,因此在管理上有欠缺,导致一些地方百姓对秦军抱有极大的不信任。
秦朝在制定好制度后,便开始大量筛选以及培养官吏,使他们擅长小篆书法且通晓秦朝律法。
然后派遣他们去各地成为大小官吏来替代之前军队之人,来按律法来管理和教习百姓。
这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以吏为师’。
黔首百姓听从官吏,官吏效忠秦朝。这样的教学下,天下黔首们将会对秦朝有一种认同感与归属感。
而这恰恰这也是,最开始我所说的三句话中的‘行同伦’。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认知标准。
秦始皇所推行的政策,一环扣一环,每一步都是有它存在的理由与道理。
而说到这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三句三事的影响,你们应该都大致已经了解了?
那我又要提一下秦始皇另一件与‘车同轨’相近的一个措施,叫‘统一度量衡’!
要知道春秋战国有七国,各国都是有自己的度量衡的。如同之前所言的道路车辆一般,不统一的度量衡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都是乱七八糟的计算尺度重量之类的话,经济又怎么交流发展呢?之前的措施不依旧会显得困难重重吗?
所以,秦始皇又做出了这一震惊后世的举措!
要知道……印度至今都没有统一度量衡!
心中所构思的政策想法被天音挨个直接说出并解释,秦始皇抬手顺势宽袖,长袍下摆轻扬,转身对身后诸臣们说道:“可都听清了?知道该如何行事否?”
他站在大殿前方,身形修长提拔,逆着的光晕打在他周身,为他镀上了一层朦光,勾勒出浓淡不同的剪影。
明明站在同一块平地上,大臣们却觉得自己在仰视着秦始皇。他的声音又沉又稳,传入他们的耳中,击中他们的灵魂。
“朕与众卿所做之事,为后世颂扬。此乃青史留名之策,则被后世之事。你们放手去做,不必有任何顾虑。”
朝臣中除了李斯这般坚定与秦始皇一同要改变这个朝代的人,也有淳于越那等不看好改革、固执己见的保守派,但大部分更是观望不前犹豫不定之人。
他们会听从吩咐去做事,内心深处却藏着极深的不赞同与忧虑……这种改革政策之下,真的是好事吗?
而此时此刻,听到天幕之语,无数在咸阳宫中与不在咸阳宫中的诸臣,都心绪难安!
有一股难以言喻的冲劲,流淌在血液中,在身体里面循环着、叫嚣着、沸腾着……
上下千年无人能为,只有始皇帝。往后两千多年,竟皆在此政策上改动。这是何等的辉煌,是多少文人政客,做梦都想要的流芳百世之路!
-
“竟然是在咸阳选官吏再派送!”
已经打算送人潜入各地官吏中的各国贵族们,纷纷开始想对策。
而在距离咸阳城并不算太远的地方,前些子刚被改名为南郡迁陵县之地,也有贵族们潜藏在黔首的居住地之中,商量对策。
“咸阳中也有我们的人手,让他们多学多做,争取官吏名额,你们也不必过于忧心。”说话的贵族头上还带着刚划开不久的新鲜伤口。
“行,让他们不必再隐藏实力,一定得拿下官吏名额!”坐在他对面的人说完,又朝着他脑袋上看去,“伤口可有换药?”
“换了。那些秦军果然勇猛,差一点我就没跑掉。”他抹了一把脸,继续说道,“我们游说好几次,那些越人终于答应去攻打秦营。昨夜突袭之下,秦军虽然戒备森严,却依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