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乡村文学>掟上今日子顺序 > 3(第2页)

3(第2页)

雇用侦探,摆脱不必要的嫌疑,固然是有效的防卫策略,然而一旦变成收支两平——严格来说是出现赤字——就得说实在没什么意义。

至少没有实际收入。

总之几乎每次都落得回家吃老本的下场——原本应该采取“尽量不要被怀疑”的对策才是——但为时已晚。

“也就是所谓的……‘李下不整冠’吗?”

围井小姐说道。

“这样听起来,你好像认为原因出在被怀疑的人身上?”

“不是的,呃,对自己没自信的时候或许会这么想,但我基本上不认为是自己的错——正因为不这么想,才更难受。”

不认罪的话,会被认为没有在反省,一旦道歉了,又会被认为在说谎。问题是,我本来就不用认罪,也没有在说谎。受到怀疑时,我根本就找不到事由来忏悔“早知道”。

没什么原因,故原因不明。

顶多只能诅咒命运的蛮横无理,但是里头往往又穿插着人为的意图,所以也不能全部推到老天爷头上。看到我的遭遇,应该连老天爷也会说“才不是我的错”吧。

“硬要说的话,‘以前曾经被无缘无故地怀疑过’这项事实,似乎就足以使人对我更起疑心。”

“因为曾被怀疑,所以才被怀疑吗?”

诧异爬上围井小姐知性的脸庞——莫非是心想这也太惨了吗。

是呀,我自己也是这么想的。惨到无可救药。

可是,这也是现实。

人生路上,有时候即使没“整冠”,只是走过“李下”也会被怀疑。当这种事一再重复,就成了理所当然,遇到也没什么感觉。会觉得这是“常有的事”,我觉得还算是好的。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如此,不要走在“李下”就好了,可是如果不知道其他的路,就只能走在那条路上。开拓不同的类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修路可是个大工程。

“就像一旦有了前科,就容易被列进嫌疑人名单那样的感觉吧。即使实际上,当事人根本没有前科。”

与其说是附和我的说法,更像是她的独白。

或许并非是身为采访者,而是她身为新闻工作者的有感而发。

“接受社会的制裁,有了前科的人,之后由于很难找到正常的工作,逼不得已只好再犯——也会发生这种恶性循环。”

“……这也跟‘以前被诈骗过’的欺诈被害人,往往又很容易再次成为骗子的目标的状况类似。”

我本身不曾遭遇过诈骗,听那些被骗过很多次的人说起他们的经验,我也曾有过“第一次也就算了,为何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骗呢”之类的疑问。

这么说来,会有人认为“被骗那么多次,问题该不会是出在被骗的人身上吧?”也不奇怪,可是在绝大多数的诈骗案例之中,不但被害人身上找不到什么问题,加害人的手法也不见得特别高明。

必定是因为被害人,还有加害人,都陷入了某种类型化的公式里。

不是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而是因为有过二,才会无三不成礼。

“被害人之所以一直是被害人的循环自不待言,也有被害人成为加害人这种令人不想面对的循环。而且,这种事其实很容易发生。”

“是啊。”

我点点头,表达对围井小姐意见的赞同。

名侦探坐镇的推理小说里描写的凶手,也常会在最后一幕吐露悲惨的动机,声泪俱下地诉说凶手其实也是被害人。可能是因为作者与读者都下意识地认为“动手杀人一定要有能与其严重性匹敌的理由”吧。

但与其说是痛快的复仇剧,这种转换被害人成为加害人的戏码只是种悲剧的结构,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不是我说,根本称不上痛快,只会留下痛楚,甚至是不快感。一想到现实社会一再重演着同样的悲剧,甚至已经超越了悲剧的范畴,应该要说是喜剧了。

“就某个角度来说,虽然我因为自己一直受怀疑被误会,甚至总是以被害人自居,但同时也感到不安,生怕自己什么时候会变成加害人。”

“……既然都要被冤枉,干脆真的做些坏事,是这种思维吗?”

“我倒没想过这么疯狂的事……不过,不分青红皂白就怀疑我的人通常都不是坏人,反而多是善良的老百姓。正因为善良,才会急着纠举犯人和坏人的不是,基于一股正义感想把我绞首示众——”

于法而言,明明没有证据,还误会某人是犯人,根本是不折不扣的犯罪行为。

既然是犯罪行为,就不能说他们纯粹只是善良——只不过,这些人绝不是出于恶意地攻击我,至少不单是出于恶意——还出于道德观及正义感。

“——因此,我也担心自己可能正不知不觉地做着同样的事。对报道及新闻囫囵吞枣,没有理由,也没有根据地认定谁是某件事的犯人。”

“在我这以报道为业的人听来,还真是逆耳之言呢。”

围井小姐的唇畔浮现一抹笑意。

“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要犯那种错误,所以本次才会想制作这样的专题,但的确,由于近年新闻媒体的竞争实在太过激烈,因此产生了许多的冤罪也是不争的事实。”

我的回答似乎被她以为是在讽刺什么,但如果只将这种现象单纯视为犯罪报道的一体两面,反倒可能会完全忽略了本质。

不只是以报道为业的人,大家都做着同样的事。在家里、在学校、在公司,大家都做着同样的事。真要说的话,“找犯人”和“猜犯人”根本不是什么两面,只是人类真实的一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